社会学概论新修课件1-14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社会学概论新修课件1-14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0822ff67c1cfad6195fa76e

(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层: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指阶级内部的社会地位等级类型,或指无法归入阶级的社会群体。 四、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2)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1)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称为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韦伯所说的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钱袋的鼓瘪”的差别。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权力地位则是根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名、利、权”,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既有价值而且稀缺的。

(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帕雷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精英概念正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

精英人物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精英在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 (2)分层标准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A、收入;B、职业;C、教育程度;D、权力 2、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1)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 (2)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 3、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1)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 (2)结构弹性分析:A、刚性结构;B、弹性结构 (3)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分层地位

A、个人多重分层地位间关系的类型;B、宏观结构对地位相悖引发冲突的制约;C、地位相悖对宏观社会 五、中国当代社会分层 1、中国十大社会阶层框架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该阶层主要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

(2)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

(3)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主要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5)办事人员阶层:主要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

(6)个体工商户阶层:主要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主要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8)产业工人阶层:主要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9)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10)过渡性的特殊阶层:主要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17

社会经济地位等级结构:金字塔型;橄榄型 2、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

(1)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该缩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 (2)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该扩大的阶层没有大起来 六、社会流动 1、含义

广义角度: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变动都可以称为社会流动。

狭义角度: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移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现象。 2、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的类型

A、垂直流动:是指不同等级的社会地位间的变动,它既可以是朝向更高社会地位等级的移动,也可以是朝向更低等级的移动。

前者为向上流动,后者为向下流动。

B、水平流动:是指同一等级社会地位间的社会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划分

A、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 参照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

它用来记录和研究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方向和速度等情况,以便考察这些变动的原因和规律。 代内流动通常以社会成员的职业地位为标准

B、代际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别。 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社会学家通过比较父母与其子女的社会地位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差异,研究和分析导致代际流动的原因,从而揭示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

(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分类

A、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通常具有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B、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通常不会导致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因而又被称为自由流动。

3、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量的合理性: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使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阈限内。

质的合理性: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 在现阶段合理流动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原则。 4、社会流动的社会功能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里所说的平等不是指所有的社会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而是指机会的平等,即所有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具有相同的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机会。

社会流动能够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削弱社会成员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固有联系。 (2)合理流动能够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 (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化?主要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社会分层?

3、什么是社会流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4、社会流动有哪些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九章 社会设置(社会制度) 一、社会设置的含义

社会设置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 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2、社会规范体系;3、权威与地位结构;4、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社会设置的特征

1、可重复性;2、集体性约束;3、社会设置的自我维护特性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

1、本原的和派生的社会设置——根据社会设置的历史过程划分

18

2、经济设置、政治设置、教育设置、文化设置、宗教设置、家庭设置等——根据人类活动领域划分 3、自然形成的社会设置和有计划建立的社会设置——根据社会设置的确立过程划分

4、无形的社会设置(非正式的社会设置)和有形的社会设置(正式的社会设置)——根据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划分

五、社会设置的功能

1、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来看,社会设置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主要是利益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社会整合的作用。

2、从个体层次水平来看,设置的创建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 六、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1、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3、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设置?社会设置由哪些要素构成? 2、社会设置有哪些特征和基本类型? 3、社会设置有哪些功能?

第十章 社区(community) 一、社区概述

1、含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互动形式的并通过共同的文化观念维持团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特征:

(1)一定的地域条件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社区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3)社区具有独特的共同的文化维持力;(4)社区的居民在心理上和感情上认同自己所属的社区——认同感

3、社区和社会的区别

(1)地域方面;(2)人际关系方面;(3)功能方面;(4)社会控制方面 二、社区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1、农村社区

(1)含义:是指以农业劳动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形成的途径: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2)类型

1)根据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果业村和狩猎村等 2)根据农村社区的规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3)根据农村社区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初级社区和次级社区。 (3)特征

1)地域方面的特征 :自然环境对农村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经济特征: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经济活动比较简单。 3)社会特征:家庭在农村社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文化特征:区域性和封闭性

5)心理特征:乡土观念浓厚、重亲情、家庭至上以及祖先崇拜等心理特征。 2、集镇社区

(1)含义:是指以非农业劳动人口为主体的,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类型:1)村镇 2)乡镇 (3)特征

1)人口特征:流动性较大,人口数量不确定; 2)经济特征:综合性和易变性

3)社会特征:家庭和邻里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文化特征:交融混合现象,成分比较复杂 3、城市社区

(1)含义:是指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人口密度高、社会分工精细等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类型

1)根据规模划分,可以分为特大城市(都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2)根据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

政治城市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在政治城市生活的人们,政治意识比较浓,权力欲望比较强烈,也更多地关心政治事务。

经济城市是以经济活动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多处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物产丰富往往发展为特种工业城市,交通便利则更可能成为商业城市。

生活在经济城市,特别是商业城市的人们较为精明,善于计算成本与利润,比较多的关心经济事务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19

文化城市则是大学、科研机构和文化艺术团体集中的地方,以精神建设为中心,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或非常讲究某一艺术,或大学、研究机构众多。

旅游城市则是由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等自然、人文条件而吸引外地人前来游览休息,并以此作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3)特征

1)人口特征:人口密度高,流动大; 2)社会特征:家庭、邻里等初级群体的社会功能减弱

3)经济特征:以工商服务业为主,职业众多,组织结构复杂,社会分工明确而精细。 4)生活方式特征:多样化,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5)文化特征:理性化、世俗化、时尚化 三、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 1、含义: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特征:

A、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B、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C、人际关系较为松散; D、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3、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A、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 B、虚拟社区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 C、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四、社区发展中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近现代以来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 1、什么是城市?

社会学家们一般把城市定义为相当大规模的非常高密度的非农业人口的长期集中地。 2、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落后的农村社区变为城市社区的一种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固有特质消失和城市特质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城市化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的过程;二是指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一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而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生的一场极其重要的革命性变革。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3、城市化的形式

(1)城市数目不断增加:与一个社会大规模的工业化相伴而来的必然是城市数目的迅速增加。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作为前两种形式的综合,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4、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国家之一。

在近代城市发展开始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从1840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出现两极状态—— 一方面,一大批古都名城呈现出停滞和衰败景象; 另一方面,东部沿海一些商埠迅速畸形膨胀。

20C前50年,由于战乱不断加上政府的腐败无能,城市化进程仍然十分缓慢。 194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足10%。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10年,我国城市化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从1958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开始偏离前苏联模式。这种偏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发展在大跃进年代。国家大量招募农村劳动力进城参加工业和交通业建设。 另一方面60S后开始一直持续到1976年,国家大批下放城镇居民、干部和知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活跃的发展时期。 中国城市人口估计占总人口的30%—35% 5、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因素 (1)工业化的影响

城市的本质(非农业人口的长期聚居地)决定了只有工业化才会导致大规模的城市化。 工业化不仅直接创造制造业领域的工作机会,而且也间接地创造服务业工作岗位,还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 (2)经济市场化的影响

市场化改革鼓励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