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自考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论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自考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e6211d33186bceb19e8bba8

目前,从国外的立法情况和趋势来看,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主要有行业自律、立法保护和软件保护,而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而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我国的网络隐私权立法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在国家利益、用户个人隐私、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10】。且法律是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它可以使消费者在个人隐私遭受到侵害时,寻求法律保护救济,避免出现申诉无门的局面。

2.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

现有立法,包括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均有隐私权的内容,但作为根本法和基本法的宪法和民法未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的人格权,使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削弱,如非法侵入住宅,刑法予以惩罚,但民事部分,特别是侵害隐私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并没有明确规定。就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而言,虽然规定了保护,但是刑法和民法的规定相互冲突,法院没有办法解决,受害人还是不能获得救济。因此,应当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立法,并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内容、制裁措施作出具体规定,使得隐私权保护有法可依。 3.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管理

由于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以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去管理必然会影响到网络自身的顺利发展。所以,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以政府的管理促成行业自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一方面,经营者有义务告知网络用户其应履行的义务责任,包括信息收集者的告知义务,合法收集义务,依法使用义务和防范泄密义务。经营者一旦违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另一方面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合理引导、规范网络行业,从而实现科学的、经济的、互动的和可操作的管理,实现合法自律。 4.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国际合作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因此规范网络秩序的相关法律在管辖权的确定、国际司法协作等方面就必然会遇到国家协调的问题,网络时代不同隐私权制度间的冲突和矛盾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打击网络隐私侵权的标准,同意采取行动,才能最终有效地控制网络隐私侵权,使我国的电子商务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和网民的利益。

结 论

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同时,网络的负面作用也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网络隐私权保护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网民的自身利益和网络经济的整体发展。网络的侵犯个人隐私现象又要靠国家的法律予以规范和网络行业的自身律己,这样,通过网络

10

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舒适的网络环境,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际实力。

11

注 释

[1]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1页。

[2] 殷丽梅:《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检察日报》,1999年5月26日第6版。

[3] [澳]胡·贝弗利·史密斯:《人格的商业利用》,李志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261页。

[4] 李丽凯:《信息时代,谁动了我的隐私?》,《IT时代周刊》网络版,http://www.ittime. Com.cn/Content.asp?Id=5570,2012年2月4日。

[5] 马民虎:《互联网安全法》,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01页。 [6] 任卫鹏:《垃圾邮件的法律治理》,人民政协网,http://epaper.rmzxb.com.cn/2009/2009 1012/t20091012_279428.htm,2012年2月8日。

[7] 王全弟、赵丽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 刘可少、刘宵摩:《浅谈黑客行为对个人计算机数据隐私权》,《中国律师报》,1999年11月17日第4版。

[9] 约纳森·罗森:《网络法》,张皋彤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92-195页。 [10] 冯军:《试论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第18页。

12

参考文献

1.周听:《网络时代的消费者知情权探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36期。 2.程宗璋:《试析网络时代的消费者知情权》,《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5期。

3.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澳]胡·贝弗利 史密斯:《人格的商业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5.王利民:《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朱理:《网络隐私权的保障与冲突》,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8.王秀哲:《我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9.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版。 10.曹亦萍:“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政法论坛》1998年。 11.陈秀芬:《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及保护》,《信息网络安全》2001年。

12.[美]文森·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3.孙月沐:《捍卫私人信息的尊严和权利》,载于《文汇报》2005年4月20日,第5版。 14.徐瑾:《美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载于《现代情报》2005年第06期。

15.王全弟、赵丽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6.沈从完:《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5月。 17.高建刚:《网络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