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dedb1404a7302768e993962

前言

刘天华(1895一1932),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江阴,从小接受江南民间音乐的熏陶,开始学习民间乐器,如二胡和琵琶,并接触钢琴和管弦乐器。刘先生一生共创作了一首丝竹合奏曲、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此外他还编纂了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和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刘天华是将西洋作曲技法同乐器的演奏技法融入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中的第一人,他以“中西交融,以中为主”的音乐创作理念,极大的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他的每一部二胡作品都有着大胆的革新与创造,实现了思想和时间的高度统一。

第一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题材特征

作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刘天华更是一名爱国分子。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二胡作品是《病中吟》。这里的“病”指的是在五四运动前夕社会的动荡不安,民族面临的各方面的压迫,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十分的抑郁,刘天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在乐曲的表现形式上表达了一位有志青年面对现实的困境和社会的无奈的心态,并反映了要和黑暗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信念,而不是在现实中安逸生活更不是表现的病人的痛苦呻吟。

《良宵》是刘先生的又一著名作品,又名《除夜小唱》,是一首一气呵成的即兴曲,结构简单,旋律优美。乐曲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流露真挚,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上进的心态。在国乐改进社刚成立的环境下,再加上除夕欢喜的气氛感染,更加促使了此曲的诞生。

《光明行》这首曲子充满了正能量,号召力极强。就从其字面意思来看,象征着一条光明大道,人民朝着这条道路带着对民族的憧憬不懈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面貌。正当国人瞧不起民族音乐的之时,刘天华改变了人们的这种错误的看法,他曾在音乐会的节目单上解释道:“外人都说我国音乐作品不景气,萎靡不振,我做这首曲子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乐曲表现了作者要冲破黑暗,寻求光明的心态,以进行曲式的风格,彰显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刘天华先生最后一首二胡曲是《烛影摇红》,在这首曲子中,刘先生使用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在曲子中加入了华尔兹的节奏,并结合了广东小曲,结合了中国的五声音调,营造了华丽辉煌的气氛。乐曲欢情绪欢快热烈,旋律流畅,但又并非尽情欢乐,恰似一个受压迫的歌女,强颜欢笑,婆娑而舞,在华丽、激的曲调中蕴含着悲哀和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1

第二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

刘天华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刘先生将他毕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领域,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齐头并进。在音乐的创作上,刘天华先生一方面保持民族性的元素,同时,还努力吸取外来的因素,进行东西方结合,创造出来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刘先生创作出了十多首极具民族特色同时含有西方韵味的二胡独奏曲目,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2.1民间多段体的运用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品,采用了民间多段体的结构,全文的组成上来说,有引子和五个段落组成,并且包括一个尾声,以下是其结构:

装饰音和八度旋律跳进在引子中出现,描述了衣服山水画面,清新舒适,沁人心脾。

在第一段,乐曲使用的手法有起、合、转、承,描述的场面清新动人,刻画出了小鸟跳跃的活泼场面。第二段则是情绪的升华,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深化节奏,使音域更加宽广,使用了新的音调。

在第三段,乐曲进行了拓展,使用了轮指技巧来进行旋律的烘托,此外还用到了空弦音,为人们呈现出百鸟争鸣的场景。在第四段,则采用滑指为开端,并在其中大量使用了轮指的技巧,三连音密集使用,使乐曲的色彩浓厚。

在第五段,作者则同时使用了上滑音和下滑音,此外虚实结合,采用了内外弦音色对比,各种技巧和手法的使用让乐曲达到了高潮。

展现我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风采哦并使用多段体结构的作品还有《苦闷之讴》、《烛影摇红》和《闲居吟》,这三首曲子的创作手法很相似。 2.2复三部曲式的运用

与三部曲相比较,复合再现三部曲更加复杂,也被称为复三部曲。这种曲目的组成形式是A、B和A,其中的两个A的部分以B为基础前后对称。中间部门和两端的强烈对比是复三部曲的重要特征。

2

刘先生的作品中典型的进行曲风格的曲子是《光明行》,在曲子的结构上采用了多段体,这在传统的音乐中使用广泛,此外还运用了双主体循环变奏结构,并采用了西方音乐的复三部曲构造,以下是图示: 1:

民间多段体及双主题循环变奏结构主题

第一主题音乐:

第二主题音乐:

第一主题变奏:

第二变奏主题:

图示2: 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四个相同的小节组成了乐曲的引子部分,演奏技法上则采用了顿音的技巧,给人的感觉像是打着鼓,以强劲有力的步伐向前行进,向着光明的道路前行。

乐曲的A部分是由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构成的。其中的第一乐段构成了曲目的主体,四分音符的特点是宽阔有力,同时借助八分音符的顿音进行演奏,将人们心中的信念表达出来,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乐曲的第二主题在

3

第二乐段中表现,调式上采用了G调,刻画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将人们的内心苦闷和压抑的情感流露,随后使用D调,音色变得透亮,并结合内外弦的对比,体现人们心情的转变,表现出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乐曲的中间部分是第三和第四乐段,这一部分是对第一主题的阐释,使用了不同的调式进行转换,各种技巧的使用和十六分音符的特色结合,刻画出人们的积极心态。

A1部分是A部分的完全再现。旋律苍劲有力,豪迈雄壮,体现了人们向自由看齐,对明天充满希望的信念。

从旋律上看,尾声部分和第二乐段的形式很相似,采用了大量的颤弓的演奏形式,只是在最后的旋律处使用了三拍,出现了三和弦分解的旋律,和引子遥相呼应,让曲子的效果更佳完美。

2.3 变奏曲式的运用

变奏曲式是在同一主题旋律进行三次以上变化反复的创作手法。

民间多段体的结构在《烛影摇红》得到完美的体现,此外曲目还借鉴了西洋主体,采用了变奏式的风格,彰显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但在节奏上借鉴了西方的三拍子及复拍子,使乐曲独具魅力与特色。

结构图如下: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及尾声组成。 引子:一开始即以一个强奏的八度音程大跳,醒目地勾画出明亮、辉煌的一笔,好像一束追光灯打在了舞者身上,三连音的使用仿佛在人们眼前有舞者翩迁起舞。紧接着散板部分速度的由慢而快,一场华丽的表演呈现在人们眼前。

第一段是全曲的主题(A)。在旋律上,作者采用了民间特色的调式,即羽和商,此外还结合了12/8的拍子,让旋律更加清晰,仿佛在人们眼前出现了翩翩起舞的舞者的形象。

第二段是全曲第一次变奏(A1)。这部分的曲子旋律和节拍上都和主体相得益彰,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音符的变化,大量使用了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

第三段是全曲的第二次变奏(A2),作者在保证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将变奏和高音进行了结合,使速度和力度在乐曲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将乐曲推向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