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e50eed1eb91a37f0115c2d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

摘要: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

砌或土筑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也有低至一层或高达五层。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因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很多人会疑问碉房到底是“碉”还是“房”,那么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现在对碉房的研究来了解一下碉房这种民居形式。

关键字:碉房 青藏高原 民居形式

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坝和甘牧。就连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族民居的分布,虽然各地地形气候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多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

式是碉房。据史书记载,碉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

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这种藏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碉房”呢,这主要因为它是由土或石建筑而成。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藏族碉房的产生,是由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等条件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其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都非常特别,与一般的汉族人民聚居地有很大差别,民居也就表现出与汉族完全不同的风格。汉族民居以院落形式组合不同功能的房间,而藏族民居则以单体的形式,将厅堂、厨房、卧室、厕所、畜圈、仓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建筑之内。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藏两族民居最本质的区别。

藏族碉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其碉房大致可分为平地和山地两大类。平地建筑多见于城市或郊区农区,平坦的河谷平原等地,如拉萨、江孜、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青、川藏族农区村镇民居等。一般有独立式、毗连式或混合式,外形方正厚重,向上倾斜,实墙多,窗少,内部有天井或院子、阴廊,可分平房和楼房两种。山地建筑多见于西藏和四川甘孜、阿坝、甘肃陇南山区。由于地形的限制,常运用分层、附岩、掉层、悬挑的办法扩大建筑空间,增加使用面积,使建筑体形丰富多变。其特点是:平面方正,外墙实多虚少。外形呈阶梯形,一般二三层或四层。底层为牲畜间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二层为卧室、灶房之用,小间作贮藏

1

室或楼梯间。大间是藏民生活中心,当中为坑灶(火塘)。三层或四层多为经堂,面东或南,并与晒廊、平面相连。山区的平面是藏民晾晒谷物的地方。这种布局,满足了藏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农副业生产、宗教信仰和自然防御的需要。

高层碉楼是藏族碉房中体量最高大、最古老的一种形制,它具有独特的砌筑技术。四川阿坝、甘孜地区,西藏林芝地区尚遗存大量石碉楼、土碉楼,有单体碉楼和附属于建筑四角的碉楼,还有成组成群的碉楼。布达拉宫就是这种碉楼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

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比较来说,在众多的藏族人民聚集地区中,比较主要的,人口较多的生活区域还是西藏,因此,作为藏族特有的民居形式——藏族碉房,也就自然以西藏地区分布最多,最具代表性。

“碉房”一词主要使用于明清时代,是其时中原史家对川西高原碉楼分布地区多层结构石砌住宅的一个特定称呼,又被称作“笼鸡”。一般来说,碉房多为三层,即古人所云“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之结构。碉房是碉楼分布地区相对于“碉”并同“碉”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种住宅形式。古人对“碉房”与“碉”的区分是十分清楚的。在古人严重,区分“碉房”与“碉”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度,即“高二三丈者,谓之笼鸡”,高“十余丈者谓之碉”;另一个则是住人与否,“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者为碉房,不住人者则为“碉”。故到清代,随着同川西高原碉楼地区战事增加及对碉楼认识的深化,清人又从是否住人及战事的角度进一步将碉房与碉分别称作住碉和战碉,对碉房,即“其高大仅堪栖止者,曰住碉”;对碉即“其重重枪眼,高至七八层者,曰站碉”。这是对“碉房”与“碉”的更明确的一种区分。

西藏民居的历史较为悠久,但发展并不是很快,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人民早期时都过着游牧生活,无法真正安定下来,所以定居的传统建筑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让其民居的特色,相对于其他地方民居更加显著与突出,西藏藏族民居主要有拉萨民居、阿里民居、昌都民居、林芝民居、山南民居、那区民居等几种地域之分。其中,阿里的部分地区和那曲地区的民居主要居住在帐篷里,林芝地区民居主要是木结构斜坡顶,山南也有部分林区和牧区的住房形式,除此之外的民居就是碉房了。

碉房民居的外观主要为方形或近似方形,整体呈下大上小的形式, 上为女儿墙围绕的平顶。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与其他物品,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作为瞭望之处。而建女儿墙主要是为了保护登上屋顶的人的安全。不过,昌都的部分民居虽然也是平顶,但却没有女儿墙。

西藏藏族民居中,个别富裕农民和城市里的商人、贵族的住宅,其实只占整个民居的一小部分,大多还是较为贫苦的农民的住宅,也就是说,农民住宅在藏族民居中最常见,数量也最多。

2

神奇的雪域高原上,有巍峨的雪山,壮阔的湖泊,苍莽的草原,也有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纵横的峡谷,飞流而下的瀑布,这一切在蔚蓝色的天空映衬下,越发的优美迷人。如此壮美、激昂的景致,培育了民族性格,陶冶了民族情操,更造就了超凡脱俗、崇高壮美的民居建筑。

除了西藏,四川西部的阿坝和甘孜自治州也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这一聚居地区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地高天寒,年积雪时间在200天左右,因此,在建筑中利用日照就是极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了。据统计,青藏高原地区全年日照率为50%,比四川盆地各处的日照率大一倍,而且冬季日照时数恰与盆地内各季日照时数相反,也就是说冬春季较夏秋季日照多。所以藏族住宅的布局、造型比较注意在冬季利用太阳能。而这个地区的风以冬春季为最多,南部地区多偏南风,北部地区多西、北风。并且多有大风,每年有四五天刮八级以上大风,四五十天刮六级以上大风,而刮五级以下风的天数更多。这样的风力与风向,对建筑的选址、朝向,甚至开窗等,无疑都有一定影响。

此外,很多地

区的广阔茂密的森林以特殊的地质构造等,也都影响了民居的建筑形式。

四川藏族碉房的外墙,多不开窗或开设小窗口,并且小窗口也多是在墙体上部开设,底层一般不开窗,但有时为了增强防御性,也会在下层揩油小窗户,或是为了通气透光开设像农民住宅中牲畜圈墙上那样的小气孔。而朝向院落的墙上多开设窗户,特别是向阳的墙面多开设大窗或落地窗,以利于吸纳阳光。因为早期没有玻璃,为了防止窗纸被风轻易吹坏,特意将窗格做成排列紧密的形式。每一户碉房民居只有一个可供出入的大门,这也是碉房民居具有良好防御性的表现。

藏族由于天气寒冷,除了短期的夏天外,常需要在室内生火取暖或在室外利用太阳能,因为所居住的房间,多是卧室兼厨房,特别高大宽敞,一家合住一室,以便都能就火塘内的或取暖,只有家中的喇嘛和来访的客人,才住在经堂或另外一间房内。

从以上所介绍西藏和四川两地的藏族民居来看,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而差别则较少,二者都极明显地表现出了藏族碉房的特色。藏族碉房民居是一种颇有特色且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用的住宅。

3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

学校:青岛滨海学院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姓名: 乔湘桐 班级:一一级建筑学 学号:201106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