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技术创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d53896daef5ef7ba0d3c2e

斜向纹路、手感、光泽、弹性较好。

这件是缎纹组织结构,特点是经线(或纬线)浮线较长,交织点较少,它们虽形成斜线,但不是连续的,相互间隔距离有规律而均匀,此织物结构形式称为缎纹组织。缎纹组织其组织点间距较远,独立且互不连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缎纹织物也有正反面之分。缎纹织物的浮长线较长,坚牢度也最差,但质地柔软,绸面光滑,光泽也好,最为富贵华丽,故在织物中应用很广。

大家可以根据各种织物不同组织结构,亲手编织体验一下。

23、汉唐织锦与四大名锦织物

“锦”是14大类丝织物中的一类,是指经纬丝无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织,具有多种色彩花纹的丝织物。锦的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纹为底组织纬起花,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细高雅。

唐代织锦以经锦为多,逐渐向纬锦过渡,这是织锦技术的一大转折。它由一组经线和二组以上的丝交织而成,也就是说,纬线可以是两组,也可以是三组、四组、五组等,通过不同色彩的纬线交替显花,织成多彩的锦,增加了纹样的表现力。

在图案纹样方面,除继承汉代以来的传统纹样外,随着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唐锦广泛吸收借鉴了中亚、天竺(今印度)等地区及国内各少数民族的纹饰图样,使唐锦纹样的题材更加广泛,样式更加新颖。唐锦的纹饰主要有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对称纹、散花纹、几何纹以及写生型的团花等样式。由这些纹饰所构成的唐锦,造型丰满,色彩鲜艳,富丽华贵。

唐锦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珍品,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唐锦遗物,以中国西部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等地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最为精美,数量也最多。

我国织锦的产地很广,品种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合称“四大名锦”,是织造技术成就的代表。

云锦是南京传统提花丝织物的总称,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设立的官营织造——锦署。云锦以其华贵、多彩灿烂、变幻如云霞而得名。

蜀锦是指汉代至三国蜀郡(今四川成都)时所织造的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蜀锦的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

15

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宋锦起源于隋唐,因兴盛于宋代而得名。相传宋高宗南渡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装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开始生产,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锦织造署。装帧裱画业的崛起,使其形成了特殊用途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产生于宋代。宋代,壮族称为僮族,故壮锦又称僮锦。

这里所展示的就是汉唐织锦及四大名锦的复制品,大家可以仔细欣赏。

24、各类纤维展示

大家现在看到的展项是各类纤维的展示。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各类纤维织造各类织物,中国是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从纺织原料的使用角度来看,中国最早也有使用葛、麻的情况,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使用丝纤维,印度的特征是棉纤维,亚麻起源于埃及,而羊毛则起源于两河流域。直至发展到近现代,一些化纤纤维、尼龙纤维甚至纳米纤维的出现,丰富了织物的种类。

中国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已开始用葛藤纤维纺织,葛布极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因葛藤生长慢、产量低、加工难,逐渐被大麻、苎麻所取代。据考古发现最古老的苎麻织物出现在公元前27世纪。大麻和苎麻布极盛于隋唐时代。宋代起因棉花的普遍种植,棉布生产比较方便而取代了麻织物,成为大众化衣料。麻织物大多具有吸湿、散湿速度快、断裂强度高、断裂伸长小等特性,穿着感觉凉爽,用品不霉不烂。

蚕丝是中国古代文明产物之一,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是熟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约在4700年前中国已利用蚕丝制做丝线、编织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商周时期用蚕丝织制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丝织品。蚕丝质轻而细长,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爽丰满,导热差,吸湿透气,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现在蚕丝还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很多领域。

羊毛是人类在纺织上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人类利用羊毛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中亚细亚向地中海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遂成为亚洲和欧洲的

16

主要纺织原料。它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等优点。

尼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它的合成是合成纤维工业的重大突破。尼龙纤维具有柔韧性强、弹性回复性率高、耐磨、耐碱、吸湿及质量轻等优点。

大家可以通过显微镜观看各种纤维的细微结构差别。

25、指南车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指南的原理不同,指南车利用齿轮传动系统,不论车轮怎么转动,车上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

根据文献考证,著名学者王振铎先生认为指南车的使用始于三国的马钧,刘仙洲先生则认为始于西汉,总的来说指南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根据研究指南车除了在战场上发挥了指示方向的作用外,主要是皇帝大驾出行的一种仪式用车。它的作用是增加皇帝的威仪,所以它的尺寸庞大,形制豪华,并且有专人驾驭。《金史》记载指南车有十二人驾驭,《宋史》更记载指南车原有驾士十八人,后增至三十人之多。

古籍中对指南车的外形、性能、使用情况的记载比较多,但是关于它的内部构造则论述甚少,只有《宋史》和《愧郯录》记载了宋朝燕肃和吴德仁所造指南车的内部构造,咱们这件展品就是燕肃指南车等比缩小的复原模型。

这是一辆双轮独辕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车中,除两个沿地面滚动的足轮(即车轮)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个齿轮。当两个齿轮啮合在一起时,一个齿轮向右转,与之相邻的那个便向左转。利用这个道理,可以使木人的手臂一直指南。这种指南车也有缺点,即为了保证定向准确,车在转弯的时候必须一个车轮保持原来位置,另外一个车轮沿固定半径圆弧行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不能转大弯,否则就会指向失灵。

您可以亲自操作一下这辆指南车,了解它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车使用了类似现代机械的差速齿轮组结构。请您操作现在广泛应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差速齿轮装置,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17

26、记里鼓车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件展项叫记里鼓车。

我国古代人民在机械工程方面有许多极有价值的发明创造,比如齿轮,记里鼓车是减速齿轮系的典型。

记里鼓车发明于西汉初年,大家看它的外形为一辆车子,车上设两个木人及一个双面鼓。车上装有一组减速齿轮,与轮轴相连。车行一里时,控制两个击鼓木人的中平轮正好转动一周,木人便击鼓一次。坐在车上的人只要聆听这鼓声,就可知道车已行了多少路程。这种机械装置的科学原理与现代汽车上的里程表基本相同,记里鼓车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实现减速目的,因此可称之为是近代里程表和减速器装置的先驱。

从文献材料来看,记里鼓车是皇帝出行时“大驾卤簿”中必不可少的仪仗之一。由于年代久远,记里鼓车的原物早已失传。这是一件根据《宋史·御服志》文献记载,等比例缩小的复原模型。

大家可以用手转动记里鼓车车轮,显示器上就会模拟显示记里鼓车走过的里程,并同时显示开馆以来记里鼓车走过的总里数。

27、天工开物》VR Reader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成书于400年前,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此书一改古人旁征博引,视生产研究为风雅余事的习惯,首次以系统的、统计的方式记录了迄今明代为止的古中国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又细分做18卷。上篇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按照全书的结构来看,食物、着衣两个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与金属开采、冶炼、锤锻有关的内容。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技术都是以国内当时最先进的地区为准,如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