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周围神经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05-周围神经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257d0cba1aa8114431d9f4

分腹膜。

3.正中神经由内、外侧两根合成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至肘窝,穿旋前圆肌后于前臂前面指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腕管至手掌。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前臂分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屈腕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和旋前肌。在手掌,发出返支,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群。另外,还有肌支支配第1、2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2/3,桡侧3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的背面的皮肤。正中神经伤后的表现为:①因鱼际肌群萎缩而手掌显平坦,呈现所谓的“猿手”。② 屈腕能力减弱,前臂不能旋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运动。③感觉障碍以拇、食、中指末节皮肤最明显。

4.尺神经先与肱动脉同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后转至肘关节背面的尺神经沟,在此处位置最为表浅,位于皮下,紧贴骨面,活体上可触摸到。再向下转至前臂掌面,伴尺动脉行于前臂尺侧,经豌豆骨外侧至手掌。尺神经损伤后表现为:①因小鱼际群萎缩而显平坦,又因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萎缩,手背掌骨间呈现深沟、第4、5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呈现“爪形手”。②因尺侧屈腕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瘫痪,屈腕能力减弱;拇收肌瘫痪而不能做拇指内收;由于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的瘫痪,使内侧四指不能内收和外展;指深屈肌尺侧半的瘫痪导致第4、5指末节不能屈曲。③由于尺神经的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1/3及尺侧1个半指掌面和手背尺侧半及尺侧2个半指背面的皮肤,所以尺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以手内侧缘皮肤最明显。

5.桡神经紧贴肱骨背面桡神经沟行向外下,当肱骨中段骨折时桡神经易受损伤。桡神经损伤后的表现为:①因臂和前臂背侧的伸肌瘫痪,致肘关节屈曲,前臂呈旋前位(旋后肌瘫痪之故),腕部伸腕肌瘫痪而致“垂腕”状态,同时有不能伸肘、腕和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等运动障碍。②因桡神经皮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指背面的皮肤,故桡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的皮肤最明显。

6.腋神经绕肱骨外科颈后方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当肱骨外科颈骨折时腋神经易受损伤。腋神经损伤后,因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外形而呈现为“方形肩”,且因三角肌的瘫痪,使臂不能外展,患者不能做梳头、戴帽等动作;同时三角肌区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

7.腰丛由T12前支的小部分和Ll~3及L4一部分前支组成,位于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有:①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腹股沟区的肌和皮肤。②股神经,经腹股沟韧带深方进入大腿部分为若干肌支和皮支,肌支主要支配大腿前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股神经最大的皮支为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③闭孔神经,经闭孔进入大腿,肌支支配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大腿内侧皮肤。

8.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的神经有:①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②阴部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和会阴诸肌。③坐骨神经,在胭窝稍上方又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分支支配大腿后群肌、全部小腿肌群和足肌。

9.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绕过腓骨颈后穿腓骨长肌达小腿前面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发肌支支配此二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

29

足背和趾背皮肤。腓深神经与胫前动脉伴行,其分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第1趾间隙背面的皮肤。

10.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的深方下行,经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即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皮支分布于大腿后面的皮肤。坐骨神经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在小腿三头肌的深方下行,绕内踝的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后又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2个分支。腓浅神经穿小腿外侧群肌下行,肌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即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皮支分布到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的皮肤。腓深神经伴胫前动脉在小腿前群肌间下行至足背。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到小腿前面和第1、2趾间隙的皮肤。

11.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损伤后的表现为: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瘫痪,足不能背屈,足下垂,足趾不能伸,此时在小腿后群肌的作用下形成“马蹄内翻足”。同时伴有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的感觉丧失。

12. 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出脑、出颅或入颅的部位。

序号及名称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性质 感觉性 感觉性 运动性 运动性 混合性 运动性 混合性 感觉性 混合性 混合性 运动性 运动性 连接脑部 端脑 间脑 中脑 中脑 脑桥 脑桥 脑桥 脑桥 延髓 延髓 延髓 延髓 进出颅腔的部位 筛孔 视神经管 眶上裂 眶上裂 眼神经: 眶上裂 上颌神经: 圆孔 下颌神经: 卵圆孔 眶上裂 内耳门→茎乳孔 内耳门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

13.动眼神经支配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眼球外下斜视,瞳孔扩大,上睑下垂等症状。这是因为外直肌和上斜肌完好。

14.在管内受损(面神经内的3种纤维全受损),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口角歪向健侧,下颌下腺、舌下腺和泪腺分泌障碍,感到口、眼干燥并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在管外受损只表现为面肌瘫痪。

15.下颌神经(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一般感觉;舌前2/3的味觉由面神经的内脏感觉纤维支配,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由舌咽神经的内脏感觉纤维支配。舌下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舌肌的运动。

16.腮腺分泌神经为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则为面神经的副交感纤

30

维。

17.颞肌、咬肌和翼内肌能上提下颌骨,它们属下颌神经(三叉神经)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

18.舌咽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含4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咽肌;②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分泌;③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中耳、咽、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等处;④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后皮肤。

19.植物性神经即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均属于(一般)内脏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躯体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后,直接到达骨骼肌,而内脏运动神经不能直达效应器,必须在内脏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中换元,由节内的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因此,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内的内脏运动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前纤维;内脏神经节内的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纤维才能直接支配效应器。 20.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的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有各自的中枢部和周围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从低级中枢至效应器都含有两级神经元,即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许多脏器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①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者位于脊髓全部胸节和腰1~3节的侧角;副交感神经者位于脑干内一般内脏运动核团和骶髓2~4节的骶副交感核。所以,交感神经又称为内脏神经的胸腰部,副交感神经又称为内脏神经的头(颅)骶部。②周围部内脏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椎旁神经节)和脊柱前方(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附近的器官旁节或壁内节。③由此而导致节前和节后纤维相对长度不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相对较短,节后纤维相对较长;副交感神经则相反,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④两者分布范围不同:大部份血管、立毛肌和汗腺仅有交感神经分布,而无副交感神经分布,因此,交感神经分布范围广泛,副交感纤维分布比较局限。⑤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但又是统一的。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而在平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占优势。两者的功能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1.交感神经节因所在位置不同可分为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每侧约有22-25个节;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主要有成对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及单个的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除交感神经节外,交感神经的周围部还应包括交感干、交通支以及自节发出的神经、神经丛等。交感干是由同侧椎旁神经节以节间支连接起来形成的1对串珠样结构。椎旁神经节又称交感干神经节。交感干上自颅底外面,下达尾骨前方,可分颈、胸、腰、骶、尾五部。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两类。白交通支由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仅见于胸、腰段交感干。灰交通支由节后纤维组成,所有交感干神经节均发出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31对脊神经。

22.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这些活动不受意识所控制,躯体运动神经自中枢运动神经元发出后直接支配骨骼肌运动;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需在神经节内换一次神经元,再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把位于脑干和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节前纤维;把位于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节后纤维。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