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邦坚梅朵暑期甘南实践活动 总结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3邦坚梅朵暑期甘南实践活动 总结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b9fd294ba0d4a7302763ad6

2013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邦坚梅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中是否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否所有的支教行动在前期都具备对于受助方的具体情况和真正需求的了解?在短期支教结束后,志愿者能否从受助者得到真实的支教效果反馈?同时,受助方是否具备对于志愿者的学历情况、教学水平等基本信息的了解?志愿者的水平是否符合受助方的预期?倘若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对于支教活动的效果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2013年“邦坚梅朵”实践队借实地调研的形式进 行考察和验证,并尝试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应用首次引入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中。

由于准备期间与当地的信息沟通不足和对于语言不通情况的低估,导致 支教初期教学遇到困难和临时更改授课计划的情况。

短期支教结束后,虽与当地保持后续的通信活动,但大多处于志愿者对 于受助方的单方向联系,无法清楚地了解短期支教的真实效果和后续影响究竟如何。在志愿者单方向联系时,给予反馈的对象往往不是最直接的受助者即当地孩子,因而做到联系对象的转变至关重要。

(3)后期跟进:

①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四叶草”与甘肃师范学院长期的友好合作,尝试与之建立长期的信息交流结队项目。由“邦坚梅朵”的长期志愿者为“四叶草”提供支教后期的效果反馈。同时,由“四叶草”出资委托“邦坚梅朵”完成短期支教结束后与博拉小学的书信交流和物资传递。

②完成调研报告,并将“四叶草”的经验和成果整理成册,在学校各支

教队和公益团队中进行分享交流,给今后的支教活动以积极的启发和借鉴。 5. 后续活动:

(1)朵儿日志(2013年9月)

暑期活动结束后,每位队员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以及所思所想撰写草儿 日志,回顾整个实践活动的历程,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同时,总结实践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留给后来的草儿们。 (2)心愿认领(2013年10月)

暑期活动结束前,“四叶草”和“邦坚梅朵”合作,在博拉小学开展许 愿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心愿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并由“四叶草”团队带回上海,在开学后将心愿单制作成心愿树的形式,在校园内开展心愿认领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为甘南的小朋友奉献爱心传递希望的队伍中来。认领以后的礼物将由“四叶草”和“邦坚梅朵”负责送达博拉小学。 (3)心“信”相应(2013年9月—2014年6月)

每月一次寄明信片或书信到博拉小学,由队员轮流,将两地的联系长久保存。

(4)助学金以及家访活动

13 of 23

2013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邦坚梅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在暑期实践的过程中,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共走访了博拉小学17户贫困学生家庭,并已将学生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等情况整理成册。

在家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庭住宅简陋,缺乏青壮劳动力,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都依赖藏区独特的牛奶和酥油,平均年收入仅为两千元,除此之外,还有不断纠缠着这些本就苦难家庭的疾病和天灾。17名孩子中,很多是被离家的父母抛弃而收养在近亲家中,生活困难,随时有辍学的可能。

为了让这些学习刻苦的孩子们能延续他们的上学梦,完成暑期活动后的四叶草还将设法联系更多有爱心的机构和个人,为该17名贫困孩子募集助学金,力争为每一位贫困孩子筹得助学金400/元学期。

附(博拉小学贫困学生名单)(附录一) 三、队员心得体会

1. 同学们的英语水平比较低。可能上课的时候要多次重复复习才能记忆。要多注意同学的课堂反馈。

2. 不同班级的活跃度可能不同,会出现提问后无人回答无反应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注意引导同学多进行思考,鼓励发言回答,不以标准答案框定。面对冷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关于进行比赛发放奖励。小朋友好胜心还是比较强的,落败可能会导致心情不好,尽量在比赛后做好安抚的工作。

4. 上课秩序一开始就要做好。越到后来可能秩序越难维持。上课方式也不要太过松散。交流可以在课后进行。

5. 本次每班设置两个带班老师,对班级主要负责。效果比较好,主课如英语、语文尽量安排原班的老师上比较有利于课程的连贯性。 总结

回看2013年“邦坚梅朵”实践队的活动,作为队长,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团队顺利完成了本次的实践活动。这一切离不开队员们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的宣传配合。

当然,作为一支成熟的实践队伍,邦坚梅朵实践队也一直在反思中砥砺前行。虽然今年的活动已经大致完成,但是也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其中亦有很多值得我们团队自身,乃至其他社会实践队伍一同思考的问题。 (1)团队精神的传承

就从队员的招募而言,毋庸置疑,每一位前来报名的同学都是怀有甘于奉献的爱心而来的。但是,对于初入公益之门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人对于支教的理解和预期都不尽相同。且不论个人,就连各支实践队伍之间也因当地情况的不同而存在着团队理念和活动预期的差异。是要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还是陪伴他们过一个不一样的暑假?抑或是将更先进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带边远的山区?就今年的团队而言,我们选择的是相对往年略低一些的目标:

14 of 23

2013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邦坚梅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拒绝好高骛远,只求从实际出发,为当地带去最切实的帮助。毕竟一两周的时间实在太过短暂,想要凭借区区十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长期根植于当地人们心中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希望能通过一个支教队的星星之火,为支教当地的小学带去更多的社会关注,同时,通过邦坚梅朵实践队可以引进更多专业的机构,从而使其从根本上得到帮助和改善。大家谨记“不抱怨,不轻信,不放弃,不沉沦”的信条,始终如一的坚持了下来。 (2)让理性的思考走入实践活动 让理性走入支教,这样的想法或许听起来新鲜,但绝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逐渐壮大,各个队伍志愿者的素质也的确良莠不齐。很多时候志愿者一厢情愿地带着一腔热血和爱心盲目地前往,却给当地带去了麻烦和困扰。因而,项目本身也无法做得长久、延续。

爱心无过,可是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我们认为,症结在于:志愿者和受助者双方对于信息的掌握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付出时间和辛劳,得到实践体验和帮助别人的满足;而作为受助者的孩子们付出时间和情感,收获了知识和快乐。有何不妥?

然而,在看似平衡的表象下,志愿者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否所有的支教行动在前期都具备对于受助方的具体情况和真正需求的了解?在短期支教结束后,志愿者能否从受助者得到最真实的支教效果反馈?同时,受助方是否具备对于志愿者的学历情况、教学水平等基本信息的了解?志愿者的水平是否符合受助方的预期?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对于支教活动的效果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倘若以上的情况都存在,那么对于受助方而言,志愿者带去的并非他们想要的,那么两周甚至一个月的支教也就缺乏价值了,更可能打扰了当地原本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对于支教队来说,挖空心思准备的物资和教学计划也会如隔靴搔痒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了对于本就有限的实践资源的白白浪费。

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今年的活动伊始,邦坚梅朵实践队就保持了与四叶草、博拉小学、阿拉小学以及合作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密切联系,一切从当地的实际需求出发,无论是商定实践活动时间、爱心衣旧的衣服大小、还是上课教案的准备,都时时与校长进行沟通,并按照当地的要求进行调整。来到当地实践的期间,

正是有了这样理性的思考,才让邦坚梅朵实践队的实践活动不再流于大学生团体爱心的释放,而是更加的专业和有效。 (3)危机中探索支教模式的转变

15 of 23

2013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邦坚梅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今年的活动虽平稳展开,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资金筹措是首要难题,而在博拉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从校长言语中捕捉到继续合作存在困难的意思。

这一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第一,就邦坚梅朵实践队自身而言,每一年的活动内容相近,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难免让对方学校产生厌倦感。第二,在实践活动进入瓶颈期后,怎样帮助学校的软件协同硬件一同进步,也成为了一大难题。在博拉,大部分的老师们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把大量的课本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们,有很多班级里成绩优秀的孩子能熟练地背出一整篇课文但当问及文章意思的时候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对此,作为队长,我个人有一点思考。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支教,它应该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在开始建立合作之初,志愿者最快速地能为当地带去一定程度的物质援助和外界关注,从而使得硬件在短期内得到提升。这一阶段也是相对容易做到的。但在这之后,就需要志愿者真正耐下心来,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其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改变之方的阶段了。而此时,改变原先的活动模式是必须的。仅仅指望志愿者们在短期支教中对于孩子的思辨能力的启发或对当地教育理念进行彻底改变是完全不可能的,相对可行的办法是从当地本身的教师着手,增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向其传授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得志愿者们带去的可取的经验在离开之后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4)支教意义的再思考

最后,回到对于支教意义的思考。很多人质疑大学生支教,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们所收获的远大于孩子们所收益的。

不可否认,队员们在完成支教任务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心力,同时收获了和孩子们之间真挚的感情。相对于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的同龄人来说,会多一份对于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当下生活的珍视。我们收获的真的太多太多。

但能就此否定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吗?

一个支教队能做的本身就很有限,重要的是在于不断坚持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更大的社会效应。如果没有了解,没有关注,即使再过十年、二十年,封闭的地区依旧无人问津,贫困和疾病依旧严重地存在。我希望可以以大学生支教团体为契机,带动更多社会上有爱心的人,由志愿者们深入山区,带回第一手的资料的信息,到那时,改变一定会来得更快更有效。

而作为每个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我也坚信,这份回忆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扎根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带到将来我们有幸成为这个社会的生力军时,也定会尽自己所能,为公益的事业添砖加瓦,因为在我们十几二十

16 of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