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b6b16f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6

第一章

1.胶体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通常规定胶体颗粒的大小为1-100nm(直径)

2.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是溶胶(也称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液溶胶)。 气溶胶:云雾,青烟、高空灰尘

液溶胶:泡沫,乳状液,金溶胶、墨汁、牙膏

固溶胶:泡沫塑料、沸石、冰淇淋,珍珠、水凝胶、红宝石、合金

第二章

一.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2.胶体的制备方法:(1)凝聚法(2)分散法 二.溶胶的运动性质 1.扩散:过程为自发过程 dmdc??DAdtdx 扩散系数D与质点在介质中运动时阻力系数f之间的关系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R为气体常数)

若颗粒为球形,阻力系数f=6??r(式中,?为介质的黏度,r为质点的半径)

D?RT1?NA6??r,此式即为EinsteinD?RTNAf(NA故

第一扩散公式 浓度梯度越大,质点扩散越快;就质点而言,半径越小,扩散能力越强,扩散速度越快。

2.布朗运动:本质是分子的热运动 现象: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

由于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因此就单个粒子而言,它们向各方向运动的几率是相等的。在浓度高的区域,单位体积的粒子较周围多,造成该区域“出多进少”,使浓度降低,这就表现为扩散。扩散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而布朗运动是扩散的微观基础

Einstein认为,粒子的平均位移x与粒子半径r、介质黏度?、温度T和位移

?RTt?2x???NA3??r??时间t之间的关系:,此式常称为Einstein-Brown位移方

1程。式中x是在观察时间t内粒子沿x轴方向的平均位移;r为胶粒的半径;

?为介质的粘度;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沉降

溶胶是高度分散体系,胶粒一方面受到重力吸引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促使浓度趋于均一。当这两种效应相反的力相等时,粒子的分布达到平衡,粒子的浓度随高度不同有一定的梯度,如图所示。这种平衡称为沉降平衡。

三、溶胶的光学性质 1.光散射

(1)丁达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达尔效应

光本质是电磁波,当光波作用到介质中小于光波波长的粒子上时,粒子中的电子被迫振动(其振动频率与入射光波的频率相同),成为二次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射电磁波,这就是散射光波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散射光。 丁达尔效应可以认为是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的宏观表现。 (2)Rayleigh散射定律 c为单位体积中质点数,v为单个粒子的体积(其2?n12224?3cV2n2I线?I(2) 02?4n1?2n2 性大小应远小于入射光波长),?为入射光波长, n1、n2分别为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射率

①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愈显著。所以可见光中,蓝、紫色光散射作用强。

②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显著,则散射作用亦愈显著。若n1=n2 则无散射现象

③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成正比。

④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在低分子溶液中,散射光极弱,因此利用丁道尔现象可以鉴别溶胶和真溶液。

(3)溶胶的颜色:溶胶产生各种颜色的主要原因是溶胶中的质点对可见光产生选择性

吸收

若溶胶对可见光的各部分吸收很弱,且大致相同,则溶胶无色

若溶胶能较强的选择性吸收某一波长的光,则透过光该波长的光变弱,就会呈现该波长光的补色光

质点对光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每种分子都有其自己的特征吸收波长,若特征波长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则该物质显色

四.溶胶的电学性质和胶团结构 1.电动现象及其应用

(1)电泳:胶粒颗粒带电,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动,后来发现,任何溶胶中的胶粒都有这样的现象,带负电的胶粒向正极移动,带负电的胶粒向负极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电泳。

(2)电渗析:水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黏土颗粒间的毛细通道向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析。

(3)沉降电位,在无外加电场作用下,若使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使底层与表面层的粒子浓度悬殊,从而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沉降电势。这种现象是电泳的逆过程。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滴的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势差,有时会引发事故。通常在油中加入有机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降低沉降电势。

(4)流动电位若用压力将液体挤过毛细管网或由粉末压成的多孔塞,则在毛细管网或多孔塞的两端会产生电位差,此之谓流动电位,此现象为电渗析的逆过程。在用泵输送原油或易燃化工原料时,要使管道接地或加入油溶性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防止流动电势可能引发的事故。 2.质点表面的电荷的来源

(1)电离: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溶胶而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引起的。

蛋白质分子,当它的羧基或胺基在水中解离时,整个大分子就带负电或正电荷。当介质的pH较低时,蛋白质分子带正电,pH较高时,则带负电荷。当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荷为零时,这时介质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的移动已不受电场影响,它不稳定且易发生凝聚。

(2)离子吸附:凡经化学反应用凝聚法制得溶胶,其电荷亦来源于离子吸附。胶粒在形成过程中,胶核优先吸附某种离子,使胶粒带电,如在AgI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如果AgNO3过量,则胶核优先吸附Ag+离子,使胶粒带正电;如

-果KI过量,则优先吸附I 离子,胶粒带负电。

能和组成质点的离子形成不溶物的离子,最易被质点表面吸附,这个规则通常被称为Fajans规则。

(3)晶格取代:黏土晶格中的铝离子往往有一部分被钙离子或镁离子取代,从而使黏土带负电,为维持电中性,必然要吸附某些正离子,这些离子又因水化而离开表面,形成双电层。

(4)非水介质中质点带电的原因:当两种不同的物质接触时,相对介电常数D较大的一相带正电,另一相带负电。 三、胶团结构

胶核、吸附层、胶粒、扩散层、胶团

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

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

胶粒 = 胶核 +被吸附离子 + 紧密层反离子 胶团 = 胶粒 + 扩散层反离子

当KI过量做稳定剂,[(AgI)m nI–(n-x)K+]x–xK+ 当AgNon3过量作稳定剂,[(AgI)mnAg+(n-x)NO3–]x+x NO3–

五.胶体的稳定性

(一).溶胶的稳定性与DLVO理论

1.(1)热力学上为不稳定体系:胶体体系是多相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界面能。

(2)动力学上的稳定体系:溶胶粒子较小,布朗运动激烈,因此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即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3)聚结稳定性:由于胶团双电层结构的存在,胶粒都带有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不易聚沉。这是溶胶稳定存在的最重要原因

(4)水化膜:在胶团的双电层中反离子都是水化的,因此在胶粒外有一层

水化膜,它阻止了胶粒的相互碰撞而导致胶粒结合变大。

2.DLVO理论:溶胶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存在还是聚沉,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若斥力大于吸引力则溶胶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1) 质点间的范德华吸引能

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看作是分子作用的加和

Ar V??? a若两个球形粒子体积相等 12HH: 两球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r : 胶粒半径 A:Hamaker常数 (与物质有关 10-19~10-20 J)

A?(A质点?A介质)2 在介质中,

(2)双电层的排斥能

264?n0kT?0?exp(??H) 对球形粒子 Vr?2? ?0?eeze?0ze?02kT2kT?1?1 n0 : 单位体积粒子数 ε: 介电常数 ψ0:粒子表面电势 κ: 离子氛半径的倒数 r : 粒子半径 H : 离子之间的最近距离 溶胶稳定理论

胶粒之间有相互吸引的能量Va和相互排斥的能量Vr,总作用能 为Va+Vr。如图所示:

当粒子相距较大时,主要为吸力,总势能为负值;当靠近到一定距离,双电层重叠,排斥力起主要作用,

势能升高。要使粒子聚结必须克服这个势

垒。

3.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电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