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d5bde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a

50. 少年期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答: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和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51.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少年期在思维发展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个特点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52.少年期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答:(一)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二)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三)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53. 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05年论2,07年选13)

答:少年们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如下:(1)假想的观众 (2)独特的自我。

54. 少年期个性特点 答:(一)自我意识高涨。 (二)反抗心理。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55. 少年期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答:(一)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少年们最好的朋友一般是1-2人。 (二)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少年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亲密的朋友。

(三)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少年开始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

(四)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与父母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五)与教师关系的变化。少年不盲目接受任何一名教师。

第八章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56. 青年的自治需求

答:青年的自治需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

自治需求的表现: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和学业;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影响青年初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心理成熟水平。

第九章 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57.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06年选13)

答: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个体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成年初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58. 成年初期的思维特点 答:(一)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人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二)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第十章 成年中期心理的发展

59.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答:社会历史因素;职业因素;身体健康水平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

60.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答:(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三)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四)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较高

教育心理学(只考选择和名解)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

61.学习

答:广义的学习概念。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概念。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62.布罗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然后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04年选12)

63.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答: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64.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性质条件反射理论

答:学习是形成条件反射。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反射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频因率是指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06年选5)

近因率是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65.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相应的,他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还指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极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境中的学习都可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斯金纳认为,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斯金纳的强化论可高度概括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负强化是指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02年选19)

66.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顿悟说(06年选7)

答: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有机体通过认知重组建立学习情境的完形(即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们认为,有机体在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原来的完形就会出现缺口,需要通过内部组织作用来弥补缺口,形成新的完形,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这个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突然顿悟,所以,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67.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答: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在行为的发端原因和最后产生的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它们是行为的最后和最直接的原因,这些因素就是托尔曼首次提出的中介变量。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公式S-R应为S-O—R,其中O就是指哦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这一中介变量。

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形成学习情境的认知地图。

6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答: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过程。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

重视内部动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69.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答: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09年选17)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奥苏贝尔认为,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较高级的还有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07年选6)

奥苏贝尔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

70. 先行组织者(02年名2,05年选5,08年名7)

答:奥苏贝尔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说明性组织者两类。

7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关于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了这个过程的独特性和双向建构性。

关于学习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结果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

关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有明显的知识目标,指导和协助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最后建构起关于知识的意义。

7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 答:⑴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 ⑵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 ⑶注重协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