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诗词诵读与鉴赏指导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初中生课外诗词诵读与鉴赏指导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93836cf5335a8102d220c3

课题名称: 初中生课外古诗词诵读与鉴赏指导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 : xxx

报告执笔者: xxx

课题组成员: xxx xxx xxx xxx

承担单位: xx市xx区xxx初中

结题时间: 2013年3月

初中生课外古诗词诵读与鉴赏指导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诗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头,具有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如何将让

学生喜欢古诗词,亲近诗词,朗诵积累得兴味盎然,妙趣横生, 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诗词的品读鉴赏的能力,应该运用“诵读为主,鉴赏为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读、背、赏、品的多层次鉴赏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关键词:诵读;鉴赏;课外;古诗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诗词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在学业考试中,古诗词默写和诗歌鉴赏占较大比例。中学生诵读古诗词,从中可获得坚定的人生信念、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他们的修身和治学,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背诵默写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对入学的中学生文化素质调查,结果实在令人忧虑:古代名家名句的得分率一直只有40%-50%,而所选诗篇只是小学课本中出现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原因:一则家长在孩子入学以后重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提高、绘画乐器书法等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课外阅读的延伸,更谈不上引导孩子在少年期博记诗词歌赋;三是大多数教师还是被考试的指挥棒指挥着,仍然只是就教材篇目要求学生记诵,并没有意识到超越教材,从而更有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有意识的引导初中生诵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选用好教材,增加诵读量,进行学法指导,激发兴趣,提高鉴赏能力,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对本校学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诵读与鉴赏的指导,对本校的一些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几个问题的结果显示来看:

1 、当前的教学评价制度制约了古诗文诵读的深入开展。 最大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的观点依然根深蒂固,往往逼着教师围绕着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机械性的强化训练。因此,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制度迫在眉睫。

2、自主诵读古诗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古诗的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往往基于字面上的熟悉,对于诗的内涵理解可以说是囫囵吞枣。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已经会背诵了,在课堂教学时忽视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常此以往,势必降低古诗学习的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3、因为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背诵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选背的古诗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在生生之间考核背诵时,虽然要求把古诗背出来,但在中低年级还是存在一定的识字困难。

4、积累古诗文的工作展开得不够。学校古诗题库的存量不够丰富,对年级的科学分类尚不科学,需要进一步改进。所以,课题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2、课题实验的意义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而九年制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人版语文教材收入讲读课的古诗词有34首,收入“每周一诗”的有70首,这些古诗词基本上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那些“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钱梦龙语)所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奠定了这一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每年中考都有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都有古诗词鉴赏题,都表明这一板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

首先从长远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来看:1、可以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诗之国,诗之国的子孙应从小汲取古诗词的营养,继承光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在当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中,诗词教学无疑就承载了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其次,从近期目标在学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方面来看:古诗词在学业考试中占12分,诗歌鉴赏6分,默写6分,是考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综观初中语文教科研现状和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多少年来,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尚未形成气候。这种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当前倡导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环境格格不入,与1999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我国青少年

中发起的着眼于新世纪文化建设的希望之花——“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初衷是相悖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立足初中语文人版教材中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开辟一块初中古诗词教学园地,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兴趣和培养他们古诗词鉴赏能力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综述

1、课题界定 1、“初中语文新课程”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积累和鉴赏的指导研究。

2、“课外古诗词”是对课内诗词学习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和探究的学习的平台,以此来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丰富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鉴赏指导”,主要是在学生积累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诗词鉴赏的学法指导,你诵读和积累为主,加上一些“如何诵读”、“如何品诗”、“如何品味诗歌的意境”、“品析诗歌的语言”。

2、理论依据

1、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古诗词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文化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

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因为,还在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人们机械记忆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对较少的时候,抓住这一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提醒,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诗词经典以后,我们成人最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这是一份美丽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战略眼光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与心血的等待。

当我们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与把握这种等待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动物生长中的反刍原理可以引进我们诗词经典诵读的理论基础,因为反刍原理告诉我们,预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里慢慢蠕动、消化,最后将会逐渐地转化为它所需要的养料;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古诗词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 2、“活动—发展”理论

“活动—发展”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根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参考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也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而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 本课题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