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 生物(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苏省南通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 生物(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ef39a3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8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生 物

2020.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5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用含32P的磷酸盐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的结构以及化合物中均具有放射性的是( )

① 脱氧核糖 ② 核膜 ③ ATP ④ 脂肪 ⑤ 转运RNA A. ①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⑤

2. 人大量进食糖类后,下列现象在胰腺细胞中不会出现的是( ) A. 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增加 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联系加强 C. 细胞核中DNA复制加强 D. 核糖体的功能增强 3.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自身结构会发生改变

B.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可经核孔向细胞核内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主动运输 D. 小分子物质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

4. 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 B. 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C. 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D.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5. 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甲的分裂能力最强,分化程度最高 B. 过程①②中均未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 C. B细胞中含有控制淋巴因子合成的基因

D. 淋巴因子与膜受体的结合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6. 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如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7. 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顺序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B. b管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C. 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D. 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8. 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 6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 B. 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

C. 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 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9.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

B. 转基因技术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 C. 诱变育种诱变出的变异品种就是生产上需要的品种

D. 杂交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的原理,使多个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个体上 10. 以下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1. 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12.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第12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