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精校WORD版含答案译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精校WORD版含答案译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45454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1

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身上。

B. 肃宗,为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只褒不贬;历史上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庙号。

C.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是弹劾进谏之意,表明刺史要对郡县履行监察之职。

D. 建武,汉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昱善理狱讼,依法公平处理案件。建初元年,遇大旱,皇帝问他如何消灾,他乘机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辜被囚禁的人。

B. 鲍昱的后代,都受人爱戴。郡里人称鲍德为神父。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居丧,守孝三年;三年服满,便隐居墓旁,不过问时政。

C. 鲍昱不忘百姓利益。任汝南太守时,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

D. 鲍显谨守职责,不矜名节。他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诏让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注明自己的姓氏,鲍显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旧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2)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

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B.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C.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D.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太师,指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文中指为高桢加衔。

B. 相传舜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牧”是州的行政长官,文中是“管理”的意思。 C. 台,即御史台,是古代的中央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 古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文中的“公”是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尽管他的第五代祖父在辽国做太师,却没有因为可以受荫庇而放弃学业,他曾经准备进士考试。

B. 高桢依法办事,为政清明。他在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的八年任期里,能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体现了他高超的治政能力。

C. 高桢不畏权贵,敢于担当。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想借机中伤他。

D. 高桢忠于政事,正直严肃。他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唯恐死后留有遗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2)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 8.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_(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 24. 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

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刑罚措 措:搁置 .

B. 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 故其材不赋而羡 羡:(令人)羡慕 .D. 而无教养之渐 渐:熏陶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为轮 ..

B. 盖以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 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 ..D. 唯其令之一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9. 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产弗与韩宣子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