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一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fc7e0e84868762cbaed50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水、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确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9.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D)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1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1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C)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是:(D)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15.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6.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B) 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17.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 ) A. “独中又自有对” B.“反者道之动”

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D.“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2.辩证的否定是( ABCD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5.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ABC)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7.实践活动的特点有:(BCD)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8.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B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论述题:

1. 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试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的不断创新。

2.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四、材料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准备在一个月后请客时用牛奶招待客人。主人考虑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牛奶积存多了会变质,不如这段时间暂不挤奶,牛奶在牛肚里保存既是最好的保鲜办法,同时也可以储存足量的待客用的牛奶。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小牛实行了隔离,停止了挤奶。转眼间到了请客的日子,客人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却再也挤不出牛奶。

[材料2]: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