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复习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17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历史高考复习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17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b63c8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9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髓),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王夫之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儒家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了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髓,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辨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坚持唯物论。认识:黄宗羲的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形成务实的学风;王夫之的主张有利于冲破理学唯心主义的牢笼。

14.传统书院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某校组织了“走进传统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同学来到岳麓书院,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他们感到很好奇:岳麓书院历史上活跃过哪些名人?因而搜集整理了如下材料:

976年,岳麓书院建立。张栻主教期间,提出了“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和“学贵力行”的主张。1167年,朱熹和张栻进行学术辩论,听者众多,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二人相互影响,彼此的学术观点都有所变化。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纷纷

5

来书院讲学,有的人也兼收朱学。王夫之在书院读书期间创办了“行社”。近代许多著名人物,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陈天华、蔡锷等均曾求学于此。

围绕一个角度,以材料中两个人物的主要活动为例,概述岳麓书院的历史作用。(20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理”,提出“知行合一”。岳麓书院成为二人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示例二 秉持务实的教学传统,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二人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岳麓书院培养的许多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首先,确定角度。从张栻、朱熹、王阳明等人出发,可以确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陈天华、蔡锷等人出发,可以确定为近代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其次,举例概述。任意选取两人,通过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所作所为,来论证所确立的观点,如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岳麓书院成为其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