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高考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陕西省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高考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218381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7

2018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

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孝公的历史难题

“秦孝公难题”是《商君书?定分》记栽的一段谈法治的经典对话。商鞅开启变法大幕之初,秦孝公问道:“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大体上说,困扰秦孝公的难题是变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面对秦孝公的困惑,商鞅的回答是: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厉行法治以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图强所带来的兴盛局面奠定了秦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但令人不解的是因法而兴的大秦帝国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对此,历代史家大多都将“以法为本”看作秦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条目繁多,法严密,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严刑峻法将百姓的尊严和自由剥夺殆尽,恶法视民为草芥,可畏却不可信。缺乏道德滋养的秦法让官与民都感到窒息和绝望,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失期,法皆斩”点燃了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在自己编织的法面前土崩瓦解。

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他们虽也都注重修法订律,但更加强调德的作用,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法律的价值导向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从用法总揽一切,变成倾向于“无争无诉”,老百姓不渴求用法律来伸张正义,总把实现公平的希望寄托在人而非制度上,一部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远远比不上人们对“明镜高悬”的渴望,世人对法律的崇拜远远低于对明君清官的期盼,法治的信仰变得虚无不切实际,知法、懂法逐渐变成了官的专利,而老百姓只有单纯守法的 余地。没有被全民所信仰的法律至多是一条条干瘪的规矩而非治国安邦的重器。一旦律法废弛,人亡政息,总免不了江山易主,黎民涂炭。

历史证明,破解“秦孝公难题”答案在于我们能否丰富法治的内涵,用道德的养分让人与法、法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包容的互动,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律成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须臾不可分离的工具。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发现,单纯的知法、懂法、守法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要如何实现良法之治,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律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和追求,这才是破解秦孝公难题的应有之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是我国揭开法律神秘面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开端,那么由“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反思则让我们认识到良法之

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只有全社会都能做到对良好法律秩序足够的敬畏,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让“秦孝公难题”得到彻底破解。

(选编自“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让天下官员和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不徇私而害法,这不仅是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初的困惑,

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

B.官员百姓缺乏广泛的法治信仰,政权却强制推行法令制度,短时间可能会如秦王朝—般因变法而兴

盛,但终究逃不出人亡政息的结局。

C.秦王朝“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最重要的原因。秦法残

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应修法但更应重德。

D.秦帝国的严刑酷法根本无视百姓的尊严与自由,且秦法从根本上讲,对百姓很不信任,视人民为草芥,

所以人民不堪忍受而奋起反抗,推翻了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商鞅回答秦孝公的困惑及推行变法之后秦国的强盛说起,进而由秦亡的反思否定了商鞍对“秦

孝公难题”的回应。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在于“以法为本”不加变通,从而强调了老

百姓知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C.历代统治者对“以法为本”的弊端都有反思,文章总结后认为在百姓缺乏法律信仰的环境下,破解

“秦孝公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D.文章层层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只有先树立良好的法令制度,再继之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才能彻

底解决“秦孝公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证明,只要我们不断丰富法治的内涵,在人与法、法与社会之间通过道德滋养形成良性包容互

动,就可以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

B.如果知法、懂法只是官员们的专利,老百姓只有严格遵守法令的义务的话,那么法治的意义就会大

打折扣,并不能发挥其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

C.—味地强化道德礼仪的作用,弱化法律总揽一切的力量,会让百姓把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寄托在清官

廉吏身上,法治信仰就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了。

D.假如全社会都能对良好的法律秩序心存敬畏,让法治精神成为—种坚定的信仰,那么如何让官员百

姓知法、懂法、守法的历史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4分)

执着 李冬

要不是我家的下水道堵了,我绝不会认识老谢的。那天,一位朋友把他叫到我家,是来疏通下水道的。第一回见到他,觉得他太落魄了,虽说那时他是物业公司员工,看他那一身行头,简直就像个外地捡荒人或者收废品的。上身穿着不黄不绿,黑不溜的褂子,袖口早就破了。下身的大裤衩子也是皱皱巴巴,满是尘土。脚上的凉鞋脏兮兮的,后跟也开了胶。现如今,我们通州城里,还有这样贫困的人吗?我实在不敢相信。

看他干活,却很让我开了眼,对他刮目相看了。且不说三五分钟,下水道就疏通了,还修好了我家的水管子,长时间没修好的灶具,冰箱的毛病,他也“三下五除二”顺手就修好了。干杂活,他可真是个多面手。我又对他赞美有加了!这以后,家里有什么活儿,叫他就来,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熟了,我才知道,他是很乐观的人。好交朋友,好看书。我还经常讲讲新闻,说些笑话。我送他几本《运河》杂志,他特高兴:“太好了,我文化不高,就是喜欢看书”从这以后,家里有活儿就找他,我们就渐渐地成了好友。无话不聊啦。

有一天,我听说他唯一的独女丢了,我就向他求证。他竟然显出漫不经心的神色说:“那时,她刚上班,21岁,就要和一个外地小子结婚,,我和老伴不同意,她就和那小子跑了。”他的语气平淡,好像此事与他无关。我问:“你们没有联系啦?找找她呀!”他说:“我怎么找?公安局也用心找了几年,也没消息。这可真是怪事。都成年了,能出什么事呢?”老谢不以为然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她去吧,闺女早晚要嫁人,我们两口子,过得挺好就行啦!“

老谢就是一个大松心的人,可他一旦认准的事,他也真跟老牛一样的犯拧。一天.他很认真地跟我说:“黎老弟,求你个事?”听这口气,看来他遇见难事了。就问:“你尽管说吧,我尽力帮忙。”他说:“我在家里搞了一个像章展览室,求你找一位书法家,给我写个牌子,让更多人到我家来参观,”我听了,很奇怪地问:“什么像章?”他认真滴说“就是文革时期的最火的毛主席像章呀!我已经收藏5000多个了。有空你看看去,指点一下。”我说:“好的,我去。”

过了几天,我带着写好了的字,就到他家里去了。老谢住的还是原先的职工宿舍。两间小屋,外屋就是展览室,一进屋,就看到,满墙的像章。按着大小,一个个排列整齐,全都镶在玻璃镜框里。真的好壮观啊。我鼓励他说:“你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人们不忘那段历史。”他笑着点点头,又补充一句:“应该建个‘像章博物馆’,让人别忘了毛主席呀!”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通州区吕先生的书法,果然遒劲,飘逸。老谢见了挺高兴。就很麻利地放进镜框里,我帮着他,挂到了门口。牌子挂出来了,屋里也布置也像模像样的。我相信们会有好多人来参观的。

可是,我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后,我偶然见到他,就问:“来家参观的人很多吧!”他显出特别失望和无奈的神色说,:“唉!现在的人,忘本,没有人去看呀!”

好久未见,我顺路去看看他。一进屋,我就觉得冷冷清清的。原来老谢病了,是让骗子气的,看来病

的不轻。小屋里,老谢正躺着,老伴用小勺给他喂药、老伴说:“那天,几个骗子,把他的几个像章骗走了,他就一病不起了。我让他去医院,他死活不去,他不放心屋里的这些宝贝呀!”

我攥着老谢的手说:“怎回事呀?”老谢吃力地说:“他们说是大运河艺术馆的,要挑集美像章展览三天,还留了张借条,你看看!”我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借像章五枚,三天归还。落款是:大运河艺术馆 武士水···看到这儿,我就知道老谢是被骗了。一是通州没有这个艺术馆,二是落款的“武士水”分明是:‘我是谁’是意思。我劝老谢:“别急,先看病,我帮你报案,公安局会给你找回来的。行吗?”他使劲睁开眼说:“找不到了,那么好的像章哪儿去找?你知道,那可是瓷的,少见呀·····”

我劝不了,只好去医院找来大夫,费了好多唇舌,老谢终于去医院了,我每天都去看他。他的病却不见好。而且越来越瘦了。大夫对我说:“他是心病,药物不好治了!”

果然,不到三个月,老谢带着遗憾走了,给他送葬那天,我心里难受,想说一句,一路走好,可是我早已哭成个泪人了,什么也说不出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用笔细致,让老谢寒酸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和执

着形成了对比。

B.老谢是一个认真负责、乐观友善的人,踏实能干是个多面手,朴实热情好交朋友,虽 然文化不高,

却很喜欢看书。

C.文中写老谢积极筹建博物馆,却因无人去参观而失望与无奈,实则是为了表现出老 谢对人们淡忘过

去的失望与不解。

D.本文语言质朴,故事情节生动,作者主要采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平凡人形

象,令人印象深刻。

5.老谢的“执着”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5分) 6.小说设置这样的结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衡: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