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三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三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a880b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c

24.【答案】C。解析: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复再重复。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故选C。

25.【答案】B。解析:A选项,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属于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B选项,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具体目的和知识目的,属于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C选

项,卢梭,认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属于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D选项,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社会化,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故选B。

26.【答案】A。解析: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27.【答案】B。解析: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知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辨别、预期、调节。

28.【答案】D。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29.【答案】A。解析:《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肢体动作方式和智力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30.【答案】D。解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记忆中迅速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31.【答案】ACD。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三个原则;研究中要控制三个因素:(1)客观刺激变量(自变量);(2)反应变量(因变量):(3)无关变量。

32.【答案】BC。解析: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33.【答案】AD。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感兴趣;场独立型的学生对自然学科和数学感兴趣。

34.【答案】ABD。解析: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文化生态取向。理智取向主张教师通过正规的培训,向专家学习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以提高教育理性认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实践一反思取向主张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发现教育教学意义,获得实践智慧,其主要方法有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教育叙事、教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文化生态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为其工作提供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其主要方式足通过学习团队建设进行协同教学、合作教研,实现共同发展。

35.【答案】ABC。解析:教师反思应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成分:(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3)教师的陈述。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故答案选ABC。

36.【答案】BCD。解析:班杜拉的强化的分类(1)直接强化(外部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性强化(内部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内部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37.【答案】ABCD。解析: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意志努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

38.【答案】BCD。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39.【答案】ABCD。解析:合作学习的特征是:操作化、系统化、程序化、结构化。

40.【答案】ABD。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法制教育)。

41.【答案】B。解析: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题目表述为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所以说法有误。

42.【答案】A。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3.【答案】B。解析: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其中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44.【答案】B。解析: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可见道德教育只是德育内容之一,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所以题目中观点错误。

45.【答案】A。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