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福建教师招聘幼儿园《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2福建教师招聘幼儿园《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a05bc80508763231121218

54.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幼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觉的相互作用 2 适应现象 3 对比现象 4 敏感化现象 《二》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规律 《三》过去经验和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规律 《四》语言和直观相结合的规律

在幼儿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要做言语指导,因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教具,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教具的运用必须采用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非常有帮助,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

总之: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觉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等等。。。这充分说明幼儿的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如果想让幼儿的感知觉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明显得到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掌握幼儿感知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幼儿感知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幼儿感知觉的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对幼儿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55.某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正在午睡,值日老师柳陶由于感觉很疲倦。就在寝室一张空的幼儿床上睡着了。幼儿江海想起床上厕所,但看不到老师,一直憋着不敢起来,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只好自己急急忙忙从床上下来准备去厕所。结果由于匆忙,一下子从床上摔下,被窗边的椅子碰破了头,又由于憋尿太久后摔倒在地,造成膀胱受损。柳陶老师听到江海的跌倒声和哭声,立即起来,将江海送到医院救治。

两个月后,江海痊愈出院了,江海的家长同时将幼儿园和柳陶一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本案中。到底谁应对这起幼儿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本案涉及由于教师失职而导致发生儿童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关于对幼儿伤害事故过错责任的规定,本案中,造成这起儿童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值日教师柳陶在执行职务中没有认真履行职责,违反工作规程,存在过错。不过责任应该向幼儿追究,因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项规定,学校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尽管是教师柳陶违反儿童保育的工作要求,没有认真履行看管、照料儿童睡眠的职责,直接导致江海小朋友人身受到伤害,但由于她是代表幼儿履行照料儿童责任,她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所以应由幼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数额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若干问题的解释》处理。

此外,根据《幼儿管理条例》、《幼儿工作规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造成儿童伤害事故,可根据法律或幼儿的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和主要管理负责人作出行政制裁,因此可以对教师柳陶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

【建议】

(1)幼儿应要求教师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证儿童在其视线范围和安全范围内活动,履行好保护儿童职责。

(2)教师须明确各教育、保育工作环节的安全规程,园方要加强对教师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管理。

56.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创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孔妍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

创想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孔妍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我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创想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对策:(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在活动当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三)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