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330f7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0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答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C )

A.轻薄(báo) 狐肷(qiǎn) 癖好(pǐ) 衙役(yáyi) B.绰号(chuò ) 裸露(luǒ) 名讳(wěi ) 褴褛(lán lǚ) C.眼翳( yì) 神祗(qí) 黏稠(nián ) 祭祀(jì sì) D.摹画(mó) 挥霍(huò) 拮据(jí) 斟酌(zhēn zhuó)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 B.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C.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

D.街上像遛冰场一样光滑,我挣脱了她的手,顺着街面遛下去,越遛越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混”,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B.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笔直,这里指循规蹈矩。)

c.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D.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时的神情)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________衣坐起。 ②她说:你总要________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③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_______我去上早学。

④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_______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A.披踏催递 B.穿跟让递 C.披跟让塞 D.穿踏催塞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A.甲A联赛第一阶段,大连万达战绩差强人意,主教练被迫提出辞职。 B.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C.每每看到腿部残疾的朋友举步维艰,耄耋老人蹒跚而行,心绪总是难平。 D.只要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一定会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你能否成就一番事业,不在于你分数的高低,而要看你较强的能力。 B.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世界名曲。

C.童年往事,对于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有影响的。

D.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D ) A.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轻轻的哭一场。

B.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分! C.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

D.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B.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C.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 D.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9.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我的母亲》一文巧设对比,语言平实,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人木三分。

B.《多年父子成兄弟》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指导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C.《我的母亲》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在遣词造句上十分讲究用词的准确,表述得很有分寸。

D.《多年父子成兄弟》选自《汪曾祺文集》,作者汪曾祺是江苏扬州人,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自我介绍是在日常生活中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只用于求职应聘等正式的场合。

B.在产品介绍时,产品的用途、特点和优越性是介绍的重点,应该尽量具体地讲解本产品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地方。

C.自我介绍从目的和场合上讲,一般分为寒喧式、交往式和工作式等几种。

D.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常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会将多种表达方式糅合在一起。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糜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糜先生了。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

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

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意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竞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叉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11.下列不属于选文所交代的事情的一项是 (D )

A.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主要成因。

B.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C.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 D.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管束。

12.对作者在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而没有写母亲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这是对童年生活的一段纯粹的回忆而已。 B.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的童年生活是贫乏的,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令“我”铭记难忘,而且影响巨大。

C.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D.为下文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13.选文第四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在内容上起了点明题目的作用。 C.这是对前九年生活的总结。

D.强调了母亲对自己在品行方面的教育。

14.对选文第三段画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只学得了”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惋惜之情。 B.“不能不算”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 C.“一点底子”分寸感强,用词极为谦逊。 D.“更是不可能”表明作者对此事的极端不满。 (二)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呜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15.下列对选段所写事件的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 A ) A.父亲很少发脾气。 B.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 C.父亲为孩子做玻璃玩具。 D.父亲为我们做玩具灯。

16.从本段文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 ( D ) A.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爱好极为广泛。 B.父亲心灵手巧,极富艺术的禀赋和才情。 C.父亲被姑妈称为“孩子头”。

D.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他爱孩子,喜欢带着孩子玩。

17.作者这样写一个被称为“孩子头”的父亲,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突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

B.父亲爱孩子,孩子也爱父亲,父亲给孩子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骄傲。 C.突出了父亲性格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D.应分清长幼尊卑,树立父亲威严。

18.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如话家常。 B.文中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 C.以议论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D.从细处落笔,感身边事,抒真感情。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分) 19.《我的母亲》作者胡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首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出诗集即《尝试集》的诗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我的母亲》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