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 考研必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 考研必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fa28d16f1aff00bed51ef7

如何重新解释结构对行动的约束作用,而对于人们如何通过行动来建构社会却仍然缺乏足够的说明

?第七讲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的特征、理论前提 ?1、特征

?以宏观的社会系统行为作为研究的目标,以微观的个人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

?2、理论前提

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二、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1、科尔曼的学术经历 ?2、科尔曼的理论目标

?科尔曼强调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解释个人行为,但是如果要充分了解

系统行动,则应以系统层次之下的个人层次的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他称自己的理论是个人层次的行动理论。个人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有目的行动。有目的行动则可以用合理性来说明。合理性是理性行动者的基础,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达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2)理论目标

?①三大理论目标:第一,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并以此将社会科学的微

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第二,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以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从而以演绎性、形式化的理论预测和解释社会系统的行动;第三,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法人行动。

?②对韦伯思想的批评

?第一,在宏观层次上,不同宗教教义的个案很少,我们很难从数量有限的个案上寻找到规律。 ?第二,即使有足够的个案来说明某种宗教的形态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产生,我们观察到的也仅

仅是统计上的关系,仍然需要解释这些统计关系背后的因果关系。

? 加尔文教义 资本主义精神

? 个人价值观 经济行为

?科尔曼认为有三个解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环节,比如说新教教义的宗教形

态怎么影响人的行为。第二个是从微观到微观的环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经济行为。第三个环节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解释,个人的经济行为如何形成了宏观层次上的市场经济制度。

?3、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1)社会行动的两大类型

?①交换行动:涉及行动者之间交换资源或权利。它可分为三小类:一是市场交换,包括经济的、

政治的、社会的市场;二是权威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一行动者;三是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方面转让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

?②法人行动:亦称团体行动,指大规模社会系统中各种社会组织(法人)的行动。 ?(2)基本行动的要素 ?①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行动者”是指“具有目的性的理性人” ;“资源”的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信

息、技能、特长、感情等等 ;“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

?②社会最优状态

?“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即个人在交换中对于利益的追求,可

以使所有参加交换的人都得到好处,而无须承担损失,如果不再有任何自愿的交换出现,便实现了社会最优状态。

?③行动的权利

?“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他人的承认”。 ?(3)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①权威关系 ?②信任关系

?③复杂关系:权威系统与信任系统 ?(4)社会规范

?①社会规范的定义:是通过社会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 ?②社会规范的产生 ?③几个重要概念: ?A、焦点行动 ?B、目标行动者 ?C、规范的受益者 ?④社会规范的类型 ?A、共同性规范 ?B、分离性规范 ?⑤有效规范的实现 ?A、惩罚

?B、奖励

?C、规范的内化

?(5)社会资本:①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

?当强调社会关系的生产性,把其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时,\社会资本\的概念就出现了。 ?②社会资本的界定: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具有生产性的资

本财产。

?③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较

?A、相同的特性:a、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是通过积累而成的。 b、社会资本也

需要不断地更新。 c、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都具有生产性。 d、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一样具有层次性。

?、不同的特性:a、社会资本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存诸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 ;b、经济

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和受教育程度。而社会资本却是无形的,它以社会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能感觉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c、经济资本既可以为公共物品也可以为私人物品,而社会资本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能使用它,它只能存诸于两个以上的人中间。这也决定了社会资本的不可转让性。

? ④影响社会资本形成和存亡的因素:

?A、关系网络的封闭性,保证了相互的信任的维持。B、稳定。C、意识形态。 ?D、官方支持下的富裕或需要的满足(各种政府援助计划) 。 ?(6)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①影响行动的两个因素

?科尔曼认为,任何行动系统都是某种社会交换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的交往和

交换行为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对人们的行动有制约作用。因此,对人的行动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另一个是结构制约。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结构、权威结构、信任结构。这三种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反映了行动者的资源和权利的分布状态,行动者据此制定了交往或交换的法规(规范)和制度;同时,行动者也可以改变资源和权利的分布状态,并改变现有的法规和制度。

?②分析框架:科尔曼认为,任何行动系统都包含四个主要概念:A、“个人利益”指个人需求及

其满足程度;B、“控制分布”指每个行动者所控制的资源和权利及其分布;C、“资源价值”,其取决于有实力的行动者在相应资源中具有的利益;D、“行动者的实力”,其存在于他控制的有价值的资源之中。这四个主要概念构成了社会交换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此外,“事件的结果”指交换行动所形成的社会安排。如图所示:

?个人利益

?资源价值 个人实力 交换后(均衡状态下) 事件的结果 ? 的控制分布 ?交换前的 ?控制分布

?上图表明:根据行动者控制的资源以及他人存在于这些资源中的利益,可以推断出行动者在行

动系统中的实力。拥有资源的行动者用资源及其对事件的控制进行交换所得的利益,可据此决定相应事件的价值。如果了解了每个行动者最初的利益、实力以及资源的价值,便可以决定在均衡状态下,即必要的交换已经全部完成后,每个行动者对每一事件的控制程度。反过来,如果了解了行动者控制的最初分布以及交换以后控制的均衡分布,便可确定每个行动者在资源中的利益、行动者的实力及资源价值(上图的箭头反向)。

?4、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1)法人和法规的形成 ?①传统理论的看法

?A、集体主义:以卢梭的理论为代表。卢梭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社会组织代表了大

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因此政策、法规首先应当考虑集体利益和共同意志,某些个人的私利是次要的。

?B、自由主义:权威机构制定的社会政策、法规应当体现个人利益,因为社会效益的优化是建

立在个人利益优化的基础上的。但在社会决策方式和利益比较上,不同的自由主义理论也存在着分歧。帕累托和边沁主张集体应控制大部分决策权;穆勒则主张个人应控制大部分决策权,只有当个人行动损害了他人利益(即产生了消极外部效应)时,才应当由集体(包括受影响的他人)控制决策权。这种分歧也延续到当代关于国家理论的争论:是建立强政府还是弱政府?是建立福利国家还是自由竞争国家?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和诺齐克分别为这两种观点提供了道德原则。

?a、罗尔斯:把传统自由主义价值即个人基本自由、政治自由、宪政民主与程序正义列为“第

一正义原则”,而把在机会均等原则下尽量照顾“最少受益者”的分配正义(只有在处境最差的人能得到一定利益时,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才是被允许的)主张列为“第二正义原则”。罗尔斯提出“分配正义”作为自由主义伦理的一个原则,是基于所谓“无知之幕”加“相互冷淡”的双重假设。

? b、诺齐克:是从“持有正义的完整链条”的预设来展开立论的。这个链条由三个命题构成,

即一、“获得的正义”:最初财产的获得必须来源清白,不得来自强权掠取或诈骗。二、“转让的正义”:财产持有过程中的每一次转让与交易也都是自由、公正的,没有强权或欺诈介入。三、“矫正的正义”:持有的正义必须是可以追溯的完整链条,只要其中一环是不正义的,则此后即使每次交易都合乎公正,其结果也不正义。而对于不正义的结果,应该根据“正义的历史原则”予以矫正。

?依据这三个命题,诺齐克挑战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在诺齐克看来,如果一个所有者最初

财产的来源是清白的,其后的每次财产增值又都是来自公正的自由交易而无任何欺诈与强取,则他最终哪怕是富可敌国,也是公正的持有,不应受到指责。他如果自愿进行公益-慈善投入,当然应当称赞。但社会或国家没有理由以强制性的“二次分配”来取富益贫。

?简而言之,罗尔斯的公正观是:自由优先,兼顾平等,即在过程公正的基础上限制结果不平等。

而诺齐克则认为:自由即公正,过程公正即结果公正,因此限制结果不平等是毫无意义的。显然,自由与过程公正是两者的共同底线。

?②对传统理论的批评 ?在科尔曼看来,各种传统的理论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们都是规范性地讨论“应当”

怎样建立法规,而不是实证性地行动者“实际上”是如何建立法规的。其次,它们所依据的天赋人权学说是有缺陷的,因为在历史上创建权威机构和形成法规时,各人的权利并非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