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0套名校中考模拟卷)江苏省常州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附10套名校中考模拟卷)江苏省常州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ccbaf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3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观察下面的统计图,如果雾霾再次来袭,你在家中和在户外活动时,选择哪些防护方法比较方便可行?(3分)

(1)家中防护:_______;室外防护:_______。(1分)

(2)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合理的治霾措施。(2分) 环保专家表示,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复杂,但以下是公认的几点:

①汽车扬尘、尾气;②工业废气污染,排放不达标;③工业喷漆,化工原料气体;④建筑扬尘;⑤冬季地面气温低,空气容易出现平流,很少有对流天气,导致地面的污染物一直在地面附近横向流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4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7题。(5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出师表》中的几段文字,完成8~10题。(6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8.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遂许先帝以驱驰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 B. 受任于败军之际 .

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

C. 至于斟酌损益 .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 若无兴德之言 .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 B.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

10.诸葛亮在出师前除了明确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职责外,还明确了朝臣和后主刘禅的职责,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8分)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上详许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史记·留侯世家》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易:轻视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8分)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增加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

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作“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结果——这是通往成功最正确的道路。人们常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

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4.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第③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根据本文对“成长与成功”的看法,简要分析下列任意一个人物的事例。(3分) A.《邓稼先》中的邓稼先 B.《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 C.《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17分)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一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

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的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拢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种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大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7.临窗极目,“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的人生气度各有哪些特点。(3分)

(1)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要说说语句的表达特点。(6分)

(1)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人为什么要有开窗向外看的勇气?凭着历史的大窗,历史人物的窗外人生给你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先贤的生活,令你神往;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感人的生活,令你难忘;大千世界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给你生活启迪……人生旅途,五彩纷呈,人总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请以“像_______那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