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4f80c533d4b14e852468db

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悲剧性色彩的作品。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构成,悲剧精神的表现及造成其悲剧精神的因素几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红楼梦》 悲剧 角度 表现 原因 一、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一)从家族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在贾府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赵姨娘为了争继承权竟险些让宝玉丧生。。专制的家长贾政,只想到个人面子和荣誉而忽略与儿子的相处之道。至亲血肉,竟如此冷漠无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凤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府这个大观园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而凤姐则是这个封建家族进一步推向没落的重要人物。她可谓是贾家最会算计的一个,善于玩弄手段,把贾府弄得一塌糊涂。失去了人心,没有为生活精打细算,子孙一代不如一代,铺张浪费,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终于导致家族的灭亡。 (二)从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宝、黛倆人都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他们志同道合,并且有着宿世姻缘,在经历多番波折之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家族的阻碍与人物性格的软弱,只是其不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彼此深爱的前提是对传统封建观念的共同鄙夷,而也正正是违背了当时社会和家庭的要求与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被当时的环境及人们接受,,注定是悲剧结局。此外,他们在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同时,又十分渴望得到封建家长接受他们的爱情,这也是他们的爱情走向悲剧的一个原因。他们是勇敢的,也是软弱的。他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黑暗,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虽是情比金坚,但也敌不过众人的重重围栏,铸造了天各一方的悲剧。 (三)从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宝玉最反感的就是有人劝他走封建正路,而宝钗偏偏这样做,从而是宝玉对她产生厌恶。宝钗并没有反思宝玉对自己的冷漠,反而在婚后更加深二人的思想矛盾。宝钗明知道宝玉爱的不是自己,却还要顺从家长的安排,嫁给宝玉。他们的婚姻从奏响婚礼鼓乐开始就已经是一个错误。但是,悲剧的制造者不是宝钗,也不是宝玉,而是封建制度。宝钗是封建文化中“淑女”本质的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解体,也意味她爱情生活的告终。

(四)从人物的人生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中,黛玉在宝黛大婚之时病逝了;宝玉出家了,宝钗“金簪雪里埋”;心性高洁的妙玉被掳走了,下落不明;香菱的一生苦难不断,幼遭尘劫,复又被卖,继而为妾,挨打受辱, ,终因难产,脱尽尘缘,魂归太虚; 善解人意的丫环紫鹃,看透了人世间的生死悲欢,跟着四姑娘修行去了;还有傻金钏含辱投井溺死,俏晴雯报屈染病而亡,痴司棋蒙羞撞墙殉情,尤二姐情耻吞金自逝,金鸳鸯殉主登太虚;还有善于玩弄权力,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得了个“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悲剧下场。无论善或恶,他们都逃遁悲剧的人生。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表现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作者对悲剧的人生有着痛切的感受和透彻的领悟。作者将这种人生悲剧赋予两个主要人物:宝玉和黛玉。再者,作者从人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形成悲剧的世界观。最后,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的最

好的阐释。

(二)规模宏大的悲剧框架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是一座摩登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气氛。它预示着这样的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界上所有一切都走上毁灭和消亡。在这恢弘的悲剧框架中隐藏着众多人的悲惨命运。如贾宝玉中意首要悲剧人物。 (三)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的冲突,无疑是主线。他藐视皇权,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但对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又无能为力,注定悲剧。还有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宝钗。在封建社会中,她以一位适时的人,生活在社会阶级的冲突,大家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中落得悲剧下场。

三、造成《红楼梦》悲剧精神的原因 (一)“女涡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动因之一

曹雪芹在第一回中续写了“女涡补天“的神话故事可体现出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探讨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形象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无情的,在“无情”的天之下,宝黛爱情就走向破灭。 (二)“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动因二

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在《红楼梦》中,相对另一世界里,“一僧一道”是智慧的代表,是“命运的使者”。正是这“虚幻世界”里,飘忽不定的“一僧一道”的数次出现,不断提醒而且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并显示了天命的威力和人力的无能。使《红楼梦》也呈现出人力不敌天命的景象,从而演成了一出“宿命的大悲剧”。 。最能反映人生乃为虚无存在之寄旅者,莫过于《红楼梦》第一回的《好了歌》。不经过沧海桑田的人是不容易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那种人生的本质悲剧的。鲁迅先生也曾指出:《红楼梦》有浓重的“无常”情结与悲凉气氛。 (三)封建制度束缚了人性:《红楼梦》悲剧形成动因之三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描写贾宝玉极其厌恶五经四书,反对科举取仕,讨厌为官作宦的仕途经济,而且一直贯穿到《红楼梦》八十回。贾宝玉从未改变这一思想性格特征,他和其父贾政的许多矛盾冲突都是由此而发的。黛玉的惨死和宝玉的出家,是有价值的,堪称悲剧;薛宝钗一生坚守封建道统,维护封建制度,最后因为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而守活寡,她的不幸也是有价值的,同样宝钗也是被那封建的、行将就墓制度的殉葬品而遭厄运,所以他(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他(她)们的悲剧形成也正是封建制度下一手造成的。 四、不足与展望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一部真正的,完整的悲剧的作品,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红楼梦》当中也包含一定的喜剧色彩。《红楼梦》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必然也会从中透露他对人生的期望。譬如说小说中的刘姥姥的这个形象,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描写,又不失透露出刘姥姥那朴实无华的优良品质,更是为巧姐的命运作了重要的铺垫。巧姐最后嫁与刘姥姥外孙板儿,过上平淡幸福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愿望。文中只谈到《红楼梦》的悲剧,而没有挖掘到悲剧中的喜剧成分。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李晓璐,《红楼梦》的喜剧特征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河北.保定 071002 【2】 蔡灵美,《红楼梦》悲剧中的悲剧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810008

【3】 珊丹,从贾府中的太太、奶奶们看《红楼梦》的的悲剧色彩 中国计量学院 人文学

【4】 【5】 【6】 【7】 【8】 【9】

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邱艳艳,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杨林昕,《红楼梦》喜剧色彩粗理 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张掖 734000 郭健敏,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江苏徐州医学药高等职业学校

张雨同,一切为悲剧哲学服务——王国维评《红楼梦》及其偏颇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王继荣,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刘荣林,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