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d1d77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25

2传统节日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它们都有哪些习俗,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 识字方法(部件识字法)

部件识字法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的偏旁,进行识字的方法。如“充”,加上“”,就是本课生字“统”;“吃”去掉“口”,就是本课生字“乞”;“拼”去掉“”,换上“”,就是本课生字“饼”。本课生字“传、转、贴、宵、巷、郎、赏”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 语境识字

传统节日带给我们很多乐趣。春节最热闹,大家贴春联,庆团圆。元宵节,人们大街小巷赏花灯。端午节,大家扫庭院,挂艾蒿,赛龙舟。乞巧节,人们想象着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

转眼中秋节来到,家家满堂月饼香。重阳节,人们登高、赏菊,乐无穷。 词语扩展

“大~小~”式成语: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呼小叫 大惊小怪 大题小做 大同小异 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窗花: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例句:奶奶剪的窗花十分好看。

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从唐代起,在这一天夜晚就有观灯的风俗。也叫灯节或上元节。

大街小巷:大的街道,小的巷子。泛指城市的各处街巷。例句:大街小巷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祭扫: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端午: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也叫端阳。

乞巧: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牛郎织女:神话人物。从牛郎星、织女星衍化而来。相传织女为天帝孙女,因配牛郎,天帝大怒,责令他们分离,每年七月七日夜才能相会一次。比喻长期分离的夫妻。

中秋:我国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

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例句:一颗流星划破夜空,转眼就不见了。 互动探究

1.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请用“ ”画出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节 重阳节 2.仔细读课文,找一找各个节日都有哪些风俗。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祭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七夕:乞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

3.根据课文内容,在诗句或词句的后面写上相应的节日。 (1)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2)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4)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 (5)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

(6)玉粽袭香千舸(gě)竞,艾叶黄酒可驱(qū)邪(xié)。( )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清明节 (2)重阳节 (3)春节 (4)七夕 (5)元宵节 (6)端午节 (7)中秋节 方法百度

准确运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如本课的“贴”“放”“看”“吃”“过”

等。用好动词是开启语言表达大门的金钥匙。准确运用动词可以

使表述的意思清楚明白,表达更加生动传神。本课就准确运用了动词,“贴窗花,放鞭炮”,“贴”和“放”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过春节的热闹场面。

那么,如何准确地运用动词呢?

1.要抓住人或事物的动作特征运用动词。如“小鱼吐泡泡”“小孩儿眨眼睛”,力求把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 2.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地选择动词。如“小草钻出地面”比“小草长出地面”更生 动,更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