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731a2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e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真分数与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编排上与旧教材的不同与联系 体现如下: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一个概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最大公因数的应在于约分中,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在于通分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分解质因数” 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六、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 20课时左右。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本节教材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 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的意义的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分物情况,而且富有相当的趣味性。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分物情境,

在分得过程中,说的过程中去体会分数的意义。

在分数的产生的教学中,教材的情景图只展示了测量和分物两种情况下,得不到到整数的结果,教师还要在课堂中补充在计算中,往往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在这三种情况下,形成认知冲突,突出扩充整数的必要性。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因为这三个知识点是完整分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本身又比较抽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这些概念的意义。 本节的内容分4课时完成。

在第1课时教学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落脚感受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重点突破单位“1”的教学。第2课时接着教学分数单位进行巩固练习,要加强对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后所得到的分数的感受和理解。第3课时只教学例1和例2,落脚于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做准备。例1、例2的教学中,例1是学生较容易理解的,而例2这个是学生在认识中容易混淆,难理解的,要让学生经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不同分法,得出每人最后分的了多少张饼?学生难理解在①单位“1”此处是多个物体在进行平均分,②用分数表示的是具体数量多少张饼,是带有单位名称的。 真分数和假分数

1.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意义。

理解三种分数,我们有几种有利的工具:一是用图形的等份,揭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二是用数轴上的点,三种分数的集中位置,清楚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大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材料,帮助我们突破难点。 2. 方法与算理、概念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导出,例如7/3=7÷3=2…1=2 1/3,又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的结果,结合直观图解释。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索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优化各自的想法,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引导,促进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的简单模仿学习,再通过回顾反思、讨论交流,统一并总结“化法”。 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1. 加强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

这里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折纸、涂色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非常具体、真切的感知。有的教师单依靠说理来弄懂它,这样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留下疑点。 2.教学例1时,观察规律,一定要从两个方向来进行,得出分母和分子的变化规律(图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找与1/2相等的恶分数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通过让学生说明分数相等来感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

3.通过观察例1后,让学生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注意通过类比,利用商不变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在内容上、在语言叙述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正迁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 温馨提示:

(1)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从分数的意义来解释,例如: 就是把原来的每一等份再平均分成4份,所以单位“1”一共平均分成了2×4=8(份),表示有这样的1×4=4(份),反过来, 也可以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