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83b841b52acfc789ebc980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使用天然火。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黄河流域。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3课 华夏之祖

1.黄帝: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胜蚩尤,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家天下”的世袭制代替“公天下”的禅让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

3. 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 夏商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三星堆”文化: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五霸:春秋时,诸侯战争,争做霸主,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1.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2.都江堰: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筑都江堰,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变法。

内容: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扁鹊:春秋战国名医,总结了望、闻、问、切 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4.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 孔子:春秋,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为政以德;教育家,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著有《论语》。 2.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

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儒家:孔子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仁政”。 道家:老子后庄子代表,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1.秦的统一:秦赵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北筑长城(东到辽东,西到临洮),抵御匈奴,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1. 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不断,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西汉建立: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攻取咸阳,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 文景之治: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经过文帝、景帝将 40余年的整治,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 儒 家 学 说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举办的太 学 ,成为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3.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 、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4.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第13课

2

1.治理黄河:汉武帝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河。

2.农业进步: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水排,利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4.商业:西汉的都称长安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经过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2. 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自往,嫁于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张 骞 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 交往日益频繁。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的开始,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 造纸术:西汉出现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便宜,质量好,逐渐普遍 使用。 ( 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2. 地动仪:东汉的张衡发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3. 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五禽戏”。 4. 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均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00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 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两晋:266年,司马炎建立晋, 都城洛阳,史称西晋。316年西晋为内迁的匈奴人所灭。317年司马睿南迁,都建康,即东晋。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

2.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晋军大败前秦。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3.南北朝: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为南朝。和北方各朝并称南北朝。

3

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穿汉服、学汉语、通婚姻、改汉姓等)。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数学: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2.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4.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行书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5.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重点分析题:

1.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那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1) 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经济上:都采取了统一的经济措 施,发展封建经济。(3)军事上:都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确保边境安定。(4)思想上:都加强思想控制。(5)都有苦役百姓、残暴统治的一面。

2.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与匈奴关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秦朝时国力强大,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收复河套地区;(2)秦末汉初,匈奴乘机 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3)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但并没有阻止匈奴南下掠夺;(4)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几部。其中一部向汉称臣,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求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他,维持了双方友好关系;(6)东汉时期,北匈奴控制西域,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对匈奴的政策,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并依据双方实力不同而采 用战争或和亲的不同政策。 3. 如何评价秦始皇?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2)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