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心理学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45d6ed0912a216147929f1

16.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手段 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惩罚应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 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更好。

三、选择题

1.B 2. A 3.C 4.B 5. A 6.C 7. B 8.C 9. A 10. C

四、判断题

对的题目有:2、 3、 5、 7 错的题目有:1、4、6、

五、简答题

1、1)联系: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品德与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社会风尚。

2)区别:(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3、1)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比较协调的时期,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道德知识的新系统化,道德行为的发展与道德认识水平相适应,并且逐步养成了一些道德行为习惯,言行较一致,而且年龄越小越是这样。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言与行之间逐渐出现了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2)启示是:系统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小学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道德知识的传授,培养道德信念以增强儿童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而且对儿童的教育还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越早越好,持之以恒。

第七章

一、概念

1、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2、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称为班级人际关系。 3、规范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 4、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5、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6、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7、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二、填空

33

1、信息交流 动作交换 相互理解 2、规范 心理相容 舆论 凝聚力 3、同质性 趋上性

4、受欢迎儿童 不受欢迎儿童 中间儿童 5、群体之间的 社会安定团结 实力 6、高级形式 利益一致 相互依恋 个体

7、同伴关系 同伴的经验 社会交往 实际活动能力 归属的 情感 8、口头指导 角色扮演 正向行为强化 9、核心 7.8%

10、受排斥儿童 5.1% 受忽略儿童 9.8% 15%左右 11、外部 偶然条件 个性因素 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12、评论

13、空间距离 交往频率 仪表风度 心理品质 特点相似 特点互补 14、价值观 利益 目标 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15、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集体 16、班级 社会组织 心理群体 17、同伴 同伴 同伴团体 友谊

18、直接接触关系 接受关系 敬慕关系 其他关系 19、直接接触 20、学习

21、社会测量 (1)等级排列问卷 (2)社会距离量表 (3)关系分析 28.(1)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2)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3)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三、选择题

1C 2 B 3C 4 A 5A 6 A 7 B 8 C 9 A B 10 B 11 A 12 C 13 B

四、判断

对的题目有:1、 3、 4、 6、 8、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20 错的题目有:2、 5、 7、 9、 14、 19、 21、 22、 23

五.简答

1.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1)规范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就本质而言,规范是对成员行为提供的社会控制。如果某成员干了大家不希望干掉事,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制约。

2)心理相容是指班级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3)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具有评论作用。舆论能对人造成压力,因而也能约束每个人的言行

34

4)凝聚力是指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班级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往比较频繁,交往方式以正面的、友善的为主;成员参加集体活动的出席频率较高;成员比较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凝聚力高的集体中,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尊严感。

2.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儿童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1)低年级儿童的友谊主要是建立在空间联系等外部联系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

2)中年级儿童的友谊出现了某些互惠的因素,但仍不稳定,只是一种“顺利时的合作”,这表明他们仍未理解友谊应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3)高年级儿童开始体会到友谊是一种持久共享的关系,并逐渐重视同伴间的个性因素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3.首先,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其次,教师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第三,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与班集体的活动。第四,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第五,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项他们说明道理。

4.第一,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①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二,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第三,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5.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心理成份是情感成份。因为人际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直接的心理关系,即情感上亲疏远近的关系。正是由于情感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而造成人们的人际关系,有的关系亲疏融洽,而有的关系就很疏远冷漠。

六.论述

现在的教学模式虽然在集体中进行,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比较少。因而本质上仍然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个别交往,这种个别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不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建议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其交往能力的途径。如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师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教师安排适当时间,让各小组进行集中性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集体内部的交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往能力,发展儿童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它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也推动认识和意志的发展。 3.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 4.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5.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6.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心,是理想的初级状态

二、填空

1.物质 交往 社会意义 稳定 心理特征系统

35

2.稳定 整体 社会 个别 3.成熟 稳定 可变性 4.综合水平 5.社会 生物

6.个性倾向性系统 自我意识系统 个性的心理特征系统 7.需要 兴趣 志向 价值观 8.能力 气质 性格 个别性 9.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10.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1.由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转化 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转化

12.内因 重要条件 13.安全 归属 评价 儿童智力 14.认识能力 15.活动

16.第一,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 第二,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同点;

第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17.观点 信念 世界观 18.天生 一定水平 19.主导 低级 高级 20.游戏 运动 相当强烈 21.同伴关系 个性形成 22.工作 成就需要 23.直接 间接

24.什么事 什么人 意图 决心 理想

三、单项选择

1、A 2、B 3、C 4、A

四、判断题

对的题目有:6、 9、 10、 11 错的题目有:1、 2、 3、 4、 5、 7、 8、 12

五、问答题

1.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2.满足小学儿童的交往需要,不仅能使儿童在集体生活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同时,也有助于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此外,交往需要的满足也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3.简述怎样对小学儿童的需要进行引导和培养。 1)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

(1)教师要高度重视小学儿童需要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认识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合理需要,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