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概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修辞概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27cd7101f69e3143329425

第六章 修辞

第一节 修辞概述

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本节所涉及的是修辞学的理论问题,包括重大理论问题,要求掌握。

重点和难点:修辞的原则、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 修辞 修辞活动

修辞学

1、修辞,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和规律。这种规律体现在修辞活动中,并在修辞学中得到具体阐述。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2、修辞活动,指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

红雨[无]随心翻作浪, .青山[有]着意化为桥。 .

改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修辞活动存在于文章的写作、修改过程中。 修辞活动也存在于说、写的酝酿形成过程中。

修辞活动不具有神秘性,只要是说、写的活动,就一定有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活动伴随着语言活动。

3、修辞学:指研究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这种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渗透了修辞研究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由于从事修辞研究的人运用的理论不同,研究的体会不同,运用的材料不同,修辞学的体会也不一样。如《接受修辞学》与《修辞学发凡》体系就大不一样。而且还会形成各式各样的修辞学:变异修辞学、公关修辞学、形貌修辞学、汉语修辞美学、汉字修辞学。

此外,不同的修辞学家对于一些具体的修辞现象、修辞理论等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

二、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易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郑子瑜认为《礼记》“辞巧”观,《论语》“辞达”观,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论述了语言风格、文体等。刘勰《文心雕龙》则“奠定了古代修辞学的基础”,论述了修辞的原则、修辞手法、修辞的音乐美、修辞鉴赏、文体风格等许多问题。

古代的一些作家韩愈、白居易、杜甫等也论及过修辞问题。

南宋陈骙(1128~1203)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文则》共十项六十二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探讨了修辞学的主要内容:修辞理论、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整体风格等。总体上看,中国古代修辞学仍缺乏专门、系统的修辞学专著。

1905年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的开始。这一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出版,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现代修辞学著作。宗廷虎先生认为:“现代修辞学 史,可以从它们写起。”(《中国现代修辞学史》)

唐钺《修辞格》(1923)是我国第一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全面研究辞格的专著。

而中国现代修辞学正式建立的公认的标志,则是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三、修辞的原则

修辞的原则就是“适应语言环境”。 (一)什么是语境

一般是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主观语境因素,指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说写者的自身因素,客观语境因素,指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写对象、上下文等动态因素。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制约语意的表达。

陈望道叫做“题旨情境”。 所谓题旨,指的是“立言的意旨”,也就是说写的内容,所谓情境;就是指所说写的目的,说写的对象、说写的时间、说写的地点等,也就是说写所处的种种环境、条件。《发凡》概括为“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何故”指目的,“何事”指内容。

(二)语境的作用。 语境制约语言的表达。

1、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表意不同。 ①“人口要下去,生产要上来”。

例①放在一般地方,本身是好的,但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围墙上,就给人不是滋味的感觉。地点不同,表意不同。

②“我早就在这儿等着你了”。

这句话,谈爱的人相见,表达的是爱意,包含了很多潜台词;公安人员抓罪

犯,表达的是威慑,包含了很多潜台词——有先见之明??对象不同,表意有别。

2、不同的词,在不同的上下文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①京口爪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张继《枫桥夜泊》

③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

杜甫《送蔡希鲁都尉》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到、过、入”都曾被王安石从“绿”字的位置上换下来,说明在王诗中,只有“绿”才好,而在后三首诗中,“到、过、入”皆千金不易之词,同样是好的。这就是适应语境的问题。恰如《发凡》所云:“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的便是美,用得不切当的便是丑。”所以,《发凡》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三)怎样适应语境。

适应语言环境,指的是:说写必须根据说写的内容、目的、对象、时间、地点、上下文等因素来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或手段。就是说,任何修辞方式都不能随便乱用,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修辞方式,没有一个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修辞方式。

简单地讲,就是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材料,以达到较佳的表达效果。 ①周总理那[十分熟悉]慈祥的面容立即映入我的眼帘。《一件珍贵的衬衫》 《发凡》又云:“每个具体的切实的修辞现象,都是适应具体的题旨和情境的??语辞是有根的,是活的,有个性的,是不能随便抄袭,用做别题别境的套语的”。

陈望道先生说:“只讲辞格,不讲适应题旨情境的人,根本不懂得修辞”。 吕叔湘说: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谈谈语法研究》、《中国语文》,1978年1期)

适应题旨情境,是修辞的原则,也是修辞的一条基本规律。如果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等放到修辞中来讲,那么,它们所表达的就是适应语言环境。

四、修辞研究的对象

修辞现象,是修辞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修辞现象?“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各种表现方法,表达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

“语言的各种材料”,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既包括语言要素,也包括非语言要素。

①多美啊,济南的冬天。老舍《济南的冬天》 ②宝玉出走,袭人无依。(宠)

例①运用调换语序的方法,使语意强调突出。这是利用语法来修辞,也是语言要素修辞。例②“宝”字去掉“玉”字,得“宀”,这是用了减笔;“袭人无依”也是减笔,利用“依”与“衣”谐音,减去“袭”字中的“衣”,得“龙”、“ 宀 、龙”是“宠”字的拆分。这一例主要是利用汉字的形体——非语言要素。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正是修辞学要研究的。这里不展开讨论。

修辞学研究修辞现象,并不是不研究本质。“修辞现象”指的是修辞事实,“现象”不是与“本质”相对的现象,修辞要通过对“修辞现象”的研究,概括修辞的规律。

五、修辞评价的标准

长期以来,讲修辞的标准常讲“准确、鲜明、生动”。现在看来,这个标准是不恰当的。

(一)“准确、鲜明、生动”的片面性。

“准确、鲜明、生动”,本来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文风的要求。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文章、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这样三种性质,并且指出 许多文件存在着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缺乏逻辑、不讲究用词的不良风气。于是在全国新闻出版界、语言学界进行了改进文风的讨论,在修辞学界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明确提出以“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为纲建设马克思主义修辞学。张志公主编《汉语知识》:“要达到修辞的目的,基本要求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这个标准影响很大。事实上,把文风与修辞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文风问题不单纯是语言问题,主要还是思想和思想方法问题”。

随着模糊语言学的诞生,以及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修辞中“辩证法”的深入认识,人们已觉得这个标准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准确、鲜明、生动的修辞,不一定都好,譬如一个请假条,你写得很生动不一定好;反之,不一定是坏的。可见,以“准确、鲜明、生动”作为评价标准已很不恰当。

1、关于准确——把准确作为标准,就排斥了模糊。

双关、借代、反语、夸张、舛互、别解等就不准确。甚至连比喻也不准确:“明亮,你像我娘,多么亲切、多么慈祥”。(梁晓声《年轮》)

①白杨树的干通常只有丈把高。《白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