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朝代更迭史,历史大事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简史:朝代更迭史,历史大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ec560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2

郭威(柴荣姑父)去世后,柴荣(郭威养子)即位,后周开始经略南方。从955年到958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称号,并使南唐将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后周。公元959年,柴荣又出师北伐,攻打契丹,一路势如破竹,可惜柴荣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9岁。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二个有希望结束乱世的人,如果说李存勖是自己作死的话,柴荣便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典型,假使再有十年,天下必定一统于柴荣之手。次年,公元前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迫使柴荣幼子退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5、宋朝一统,有了柴荣的奠基,赵匡胤便顺利的开启了他的一统之路。公元963年,荆南、武平节度使归降;公元965年,王全斌灭后蜀,公元970年,潘美灭南汉,公元975年,曹彬、潘美联手灭南唐、同年,残闽归降,公元978年,吴越归降。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至此,五代十国真正结束。

宋辽时期的世界,宋朝算统一吗?按传统的说法是的,但是现在看来,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另一个南北朝的开始。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南宋与金国、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

联蒙灭金:同时在北方,金国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国,让金成为宋的藩屏。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联

合夹击金国,由于当时金军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歼灭,金国已是亡国之态,宋廷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

南宋灭亡: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物资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国号为“大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蒙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此时的南宋全境已纳入元朝版图,但是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 [ 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覆亡。

元朝建立: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2]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1]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

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明朝建立;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明郑时期(1661年—1683年)又称台湾明郑时期,是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郑成功于1661年在台湾建立的郑氏政权,共历五王、前后二十二年。

李自成:大顺(1643年—1645年),或称李顺,是中国历史上于明朝末年由农民军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大顺先以西安为京师,随后曾迁至北京,领土一度囊括中原多省之范围。但之后又被清军击败,最后被南明政权所灭。大顺初年武力较盛,曾于建立当年春(1644年)东入燕京,攻克太原、大同等地。三月攻陷北京,灭明朝。但于同年五月始,清军入关,大顺开始走向衰亡。1644年5月,清兵克燕,李自成逃往西安。但由于大顺军在潼关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又延续了一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去应对清军的进攻,经襄阳逃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途中病死。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为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为地主团练武装所杀(亦有说李自成自杀、下落不明或出家为僧等)。

清朝建立: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

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清朝灭亡: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封建统治已腐朽衰落,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机重重;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英货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大,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还具有顽强的抵抗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殖民主义者大量地向中国推销鸦片。鸦片贸易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并严肃表示禁烟的决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