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真题+答案(2001年--2011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真题+答案(2001年--2011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65676f27d3240c8447ef1e

Psjc—真题和答案 psjc北大

段使得向特定受众传播专门化内容的服务得以实现,商业媒介组织为提高竞争力进行的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使专业频道、专业报刊等服务出现,大众传播出现了“窄众化”的趋势。

对于这种“窄播”(Narrow-casting)代替原有“广播”(Broad-casting)的变化,不少学者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低估技术革命对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大众传播作为社会“黏合剂”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人类传播将越来越多样化和富有个性,但“窄众化”并非对“大众”传播理念的颠覆。因为我们看到,传播主体仍然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管制、技术和成本造成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垄断依然存在;虽然出现了专业频道、点播等专门服务,但就整体而言,传播内容仍然是公开的,受众也仍然是社会上大量、匿名、分散的大众。

因此这一趋势提醒我们注意大众传播的新形式,却并非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

3、简述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研究与施拉姆“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各自的特点和异同。

4、简述传播的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传播现象,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方式及围绕之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所有权,财富分配等。从这一角度研究传播,即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所需资料的占有、控制、分配传播过程制造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例如从这一角度出发,加拿大学者达拉斯`司迈斯认为,“受众”是媒介制造出来卖给广告商的商品。

就现实问题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有以下几个视角:产业层面,私人性质和营利性质的媒介企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兼并导致的垄断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edia )的问题。政府层面,其宏观视角使之由媒介内部结构及信息产品内容扩大到与信息生产有关的一切领域。例如政府作为产业管制者、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问题,以及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利益协调者等角色的职能问题。目前西方世界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的潮流就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思考对象。国际关系和全球层面,跨国大媒介集体的垄断带来的问题,例如马特拉、席勒等人关注的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以及建立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批判学派的重要力量,以其特有的宏观、批判和现实主义立场正从其中心累斯特大学等地扩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传播学重要分支学科。

psjc北大 9

Psjc—真题和答案 psjc北大

5、简述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

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中的“帕金模式”。在《编码与解码》中,霍尔认为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信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在霍尔看来,大众媒介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的阶级斗争”。

三、论述题

1、雪村的《东北人》绕过被音乐工业垄断的发行推广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私人传播获得巨大成功。请从传播主体多样化的角度谈谈这一现象所揭示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工业体制造成的冲击。

2、结合国内外实际,评传媒集团化趋势。

3、从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及政府此后的相关政策,谈一谈大众传媒与青少年问题。

4、试论如何测定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

psjc北大 10

Psjc—真题和答案 psjc北大

2004年

一、 名词解释

1、Men, Messages,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即施拉姆所著传播学奠基作品《男人、女人、信息与媒介》,我国新华社1983年翻译出版更名为《传播学概论》。当时参与该书编写的几乎全是传播学的重要人物。正是在此书中施拉姆提出了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中独立出来,视为传播学研究的组成部分,而本身亦成为学科创立者。 2、“冷媒介”与“热媒介”

系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分类法。热媒介指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等;冷媒介指传递的信息不完整或模糊,或曰清晰度低,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也必须相对提高的媒介。 3、杰森·布莱尔

《纽约时报》记者,1998年进入报社实习至2001正式成为该报记者期间,撰写数百篇报道,由于“反应迅速”“富现场感”而得到报社高层的青睐,而实际上这些文章中的许多都是杜撰或抄袭的。后《纽约时报》于头版显著位置刊文自曝家丑揭露杰氏劣行,成为当年美国新闻界影响最大的丑闻之一。报纸道歉,总编辞职;体现纽约时报的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影响了它对普利策的竞争。 4、培养理论

又称“涵化分析”或“教化分析”,起源于美国60年代组织的由格伯纳主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分析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关系及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影响。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与理解现实世界发挥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倾向性造成人们心目中“主观现实”与现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偏离巨大,但此影响乃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培养理论”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统一体存在的前提以及大众传媒在“共识”形成中的作用,又指出传媒倾向所带来的后果:“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其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共识”形成中的作用。 5、大众社会理论

该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秩序已经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统一的行为参照体系,成为孤立分散,原子化的大众存在,即所谓“大众”,

psjc北大 11

Psjc—真题和答案 psjc北大

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有组织的掌握权力与资源的“精英”相对应。

大众社会理论的代表主要有19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主义立场的托克威尔、勒朋,以及反法西斯立场的曼海姆等和二战后美国的李斯曼、孔豪瑟等人。

大众社会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被动的受众观。

二、简答题

1、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始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媒体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麦库姆斯和肖指出,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由此可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所谓的“舆论导向”确实联系紧密,但二者又有不同,后者的含义要更宽泛些。其联系区别如下:

联系:大众传媒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同时无论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媒介,实际上都会以评论和选择报道的方式强调自己的立场,影响大众,造成舆论。我国的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媒介,更是旗帜鲜明地将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区别:然而“舆论导向”又决非仅是“议程设置”。 后者只是前者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定方向。“议程设置”只是形成认知层面的效果,而“舆论导向”则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乃至行动的全面引导。

2、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引用了庄子讲的一则预言。庄子在这则预言里借用一位农人的话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请说明麦克卢汉用庄子这则预言阐述什么论点。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的第一部第七章“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中引用了庄子的这段话以进一步说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变革不仅改变生活习惯,而且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在他看来,我们使用新媒介和技术/机械使自己放大和延伸以增强能力,同时这一行为也使我们的感觉趋于专门化。例如在分析精神病学、现代物理学等时,他批评将

psjc北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