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594612227916888486d789

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物种环境、森林环境等几种重要的环境因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 现状 对策探讨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趋渐低,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在这样状况下,要保持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我们将失去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关联的总和。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和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机体。生态环境是一定空间内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成的生态功能单位上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

2、河南省的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的自然现状

河南省生态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而且承载能力日趋降低。河南省地处华北大平原南端、黄河中下游,土地面积16.7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地跨我国第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3%,平原洼地面积9.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5.7%,河南省地跨我国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伏牛山脉与淮河干流为分界线,因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光、热、水资源比较充沛。境内有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四大山系,其中伏牛山脉位于河南西部,系秦岭东延部分,是河南山脉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的70%,境内河流有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50多条。大型与特大型水库有丹江口、鸭河口、鲇鱼山、南湾、宿鸭湖等。为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位置适中、交通发达之地。若能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必将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河南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导致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日渐降低,面临的压力趋增强,个人平均环境容量日渐减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水环境的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的部分,河南省的黄河流域也较早的发展文明、文化,水资源为人类的消费、农业生产、工业需求以及水利动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河南省的水资源总量为41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30 m3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6,河南省的地表水资源量为313亿m3,居全国21位。河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河川径流量相差十分悬殊,其比值可达数十倍,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年内分布夏季

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雨量集中,河水暴涨,无法存蓄,白白流失;枯水期径水量急剧减少,部分河流甚至断流,无水可用。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兴起,用水量剧增,从而使大量工业用污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地面水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河南省水环境目前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98年度对全省流经18个主要城市的22条河流的37个监控断面进行的监测和评价表明有83.8%的监控断面水质超过Ⅳ类标准。流经城市河流水质受污染比较普遍。河南省湖泊、水库水质量普遍较好,半数以上的水库水质符合Ⅳ标准。造成河南省地面水污染的原因很多,重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田排水、家蓄饲养污水和工业废渣、城市垃圾进入水体,而且河南省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进一步开发水资源难度大。 2.2.2 物种环境现状

物种资源通常指的是生物物种,它们是非人工种种植、驯养的动植物,一般称之为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遗传基因,即保护野生动物的种质资源,河南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动植物兼容并存,种类众多,是物种丰富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

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对人类生活和生存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商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河南省现存被子植物3699种占全国的14.5%,裸子植物74种占全国的29.6%,蕨类植物203种占全国7.81%,苔藓219种占全国的9.95%,合计4195种占全国的13.73%,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河南省脊椎动物已知有566种全国的8.91%,其中哺乳类72种占全国的12.39%,爬行类37种占全国的9.84%,两栖类18种占全国的6.34%,鸟类310种占全国的24.92%,鱼类129种占全国的3.34%,物种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它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的对象,并能为工业、医药、交通等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源。但是河南省的物种环境却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野生动物进行着掠夺式的大量捕杀,森林被大面积的采伐,使不少林地变为荒山草坡,造成植被退化和生境条件恶化,直接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毁灭了动植物种群。工业、矿山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地表形态和植被面貌,尤其是水利、工业设施的兴建及无序的矿山开采使大面积的山地改变了面貌,毁灭了森林植被,也直接的灭绝某地区的物种资源,破坏了物种环境,火灾、病虫害和更新繁殖困难,更有人们的旅游活动的影响。为了保护物种环境必须严格执法,保护物种资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的宣传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监测和科研网络,加强野生物种的科学研究,协调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 2.2.3 森林环境现状

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是有一定面积的集生的林木以及与之共同生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的总体。河南省的林业用地面积为378.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7%,?其中有林地面积209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3.4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53.8万公顷。河南省活立木蓄称量13167.6万m3,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由于河南省处于南北气候和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因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省的森林植被出表现出南北不同地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河南省是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较早的地区,由于多种因素,森林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河南省的森林资源主要指标位次均排在全国的第20位左右,森林资源在河南省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较低,质量较差。

森林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它不仅是农业的屏障和水利的源泉,更能进行蓄水,减洪和具有水土保持以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治土地沙漠化等作用。森

林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效的保护物种资源,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生要标志,森林环境的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河南省的森林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森林资源培育任务艰巨,平原绿化急待完善提高。通道绿化需要加强,土壤荒漠化日趋严重,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立法工作滞后,执法困难,为了解决河南省森林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保护河南省现有的森林,我们必须以个几个方面入手:㈠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㈡抓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㈢加强林业保障体系建设;㈣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态体系,进行绿化工程;㈤强化森林经营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㈥坚持科教兴林,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㈦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㈧加大宣传和领导力度,坚持全省国家绿化的统一规划,真正的改善和保护河南省的森林环境。 2.4 湿地环境现状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环境不但具有丰富的各类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的效益,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对大气环境也产生权其重要的影响。

河南省湿地面积1108707公顷,占全省面积的6.6%,河南省的湿地重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河南省地处中原,为历史悠久的农垦区,湿地大部分属于内陆水域湿地类型,且以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水库为主,主要利用集中表现在作为水源、调蓄、灌溉、捕猎、养殖、植树、放牧、排涝及旅游等多方面。

河南省湿地同样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河南省人口众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对湿地环境的污染。河南省湿地分布广,受人为不良影响较大,在1657块湿地中,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已有458块占全省湿地面积的70%,河南人为活动为湿地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围垦、城市化、水土流失、水源短缺,污染、过渡狩猎、引种、盐碱化、沙化、过度割草和砍伐,其中受水土流失影响的湿地面积最大,为了维护好湿地环境,必须进一步加深认识湿地保护的价值,效益和功能,必须把湿地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湿地和水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是休戚相关,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生态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从广义上是指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深度、广度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针对某一具体现象和事件,更要从宏观上总体的来考虑和协调。

在微观上使自然或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人工、半人工的生态环境能持续稳产不断增值,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尽快恢复,保护生物群落中有遗传价值的种群,保护生物群落中面临濒危、渐危、稀有、孑遗物种。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从河南省省情出发,必须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按照生态学观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着相互结合,又相互制约关系。不管其相互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多么复杂,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最终要保持平衡。协调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维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平衡,符合生态依据。在宏观上:第一、经济社会的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第二、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第四、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第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第六、强化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教文献

1、时子明等《河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2、魏克循等《河南土壤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河南省林业厅编制《河南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林晓安、曲进新《河南湿地》黄河出版社1997 5、河南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河南自然保护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会 1990 6、中国自然资源从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从书.?河南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7、《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金鉴明、王礼嫱等《自然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9、《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10、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红旗出版社1991 11、孔照英 《河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0

12、白易简主编 《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