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234e14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5

通辽实验中学2018-2019-1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

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 D.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

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

A.仁 C.孝

B.礼 D.忠

3.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C.韩非子

B.荀子 D.庄子

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该学派是( )

A.道家 C.儒家

B.墨家 D.法家

5.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材料中的“□□”应是( )

A.儒家 C.法家

B.道家 D.墨家

6.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该学派是( )

A.墨家 C.法家

B.儒家 D.道家

7.杂家是战国时期产生最晚的学派。《汉书·艺文志》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

- 1 -

墨,合名、法。”由此可见,“杂”是指( )

A.势力弱小 C.因循守旧

B.不入主流 D.兼收并蓄

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9.《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指

A. 发展工商业 C. 消灭异端学说

B. 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繁荣学术文化

10.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11.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2.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13.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B.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D. 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14.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

- 2 -

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据此,董仲舒的思想

A. 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张 C. 强化了“天”的意志

B. 为封建统治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D. 创建了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

15.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B.“贵儒”又“尊道”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16.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C.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B. 指儒家伦理 D. 源于人的内心

17.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18.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19.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2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 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 3 -

C. 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1.《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注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 四书是南宋朱熹所著 C.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2.右图人物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3.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

A.李赞

B.黄宗羲 D.王夫之

C.顾炎武

2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5.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C.李贽的《焚书》《藏书》

B.朱熹的《四书集注》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