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影片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云水谣》影片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deb378a26925c52cc5bf62

云水谣》

1、《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

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

云水谣:

举头望青云,云遥遥, 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 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 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

——《云水谣》

2.导演希望传递的意念:

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

在一个人们乐衷于对深情、奉献、等待、忠诚等字眼加以质疑和解构的时代,拍一部关于乱伦、背叛、仇恨或者疯狂的电影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拍一部让人感动、震撼、唏嘘不已而不是频频笑场的爱情片则有些艰难。

《云水谣》却用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六十年情牵一生的动人传奇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疏离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真的存在,而且它应该成为人类栖居尘世最美好的诱因之一。

作为爱情文艺片的《云水谣》有两岸三地明星的加盟,也有美轮美奂的影像景观:幽静古朴的台北小巷、引人流连的苗栗风情、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和撼人耳目的雪山崩陷。更有片尾那只由特技打造的飞越崇山峻岭的雄鹰,一起完成对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特质追求:大气、精致,在愉悦的视听语言中体现对观众情感的正面提升价值。《云水谣》几乎破例地被央视的新闻联播所宣传,固然是其中所包孕的家国统一的殷殷祈愿,但是对于凭借《张思德》等影片获奖无数的尹力导演而言,他更想表现一份在战争、岁月和政治风云中饱受颠沛而隔海相望的爱情能有多执著;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夫妻命运有多牵动人心。看过影片,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景致风韵让人难忘,俊朗的秋水与美丽的碧云楼台邂逅温馨动人;此后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有情人被天海相隔,但仍坚守“等待彼此”的誓言矢志不渝,这份痴情令人神往;在朝鲜战场,当一个名叫金娣的纯真小护士深深爱上了满腔爱国热忱和满腹相思的秋水,一路追随他直至雪峰耸立的西藏,并最终与之结为连理,这份执著真爱尤为催泪;而最体现云水苍茫之情的碧云则在海峡的另一方,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终其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但最终得到的却是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的不幸消息。当一生未嫁、容颜苍老的碧云听秋水的儿子昆仑讲述父母的故事,领悟了秋水一生的不舍真情,她画下了血色的雪花来祭奠逝去的情人和岁月。也许上苍的磨难和残忍甚至资讯不通或许就是为了见证和诉说人类不染尘埃的情感,就是为了提醒喧嚣的世界,那人为的海峡阻隔已然催生了多少普通人日日夜夜无尽的绝望和悲伤。

碧云的等待是悲哀的,你甚至可以说那是男权社会女性的自我塑造和压抑,戏曲中寒窑苦等十八载的王宝钏被多少反封建人士批判,然而碧云的等待又是动人的,因为它来自对另一个人倾心付出再无旁移的内心呼唤。金娣的苦恋是艰辛的,你甚至可以说做一个早已心有所属的男人的妻子是对女性自由独立的消解,然而金娣的苦恋又是感人的,因为它所蕴含的忘我和牺牲源于对所爱之人优美品质的渴慕和崇敬。在秋水与金娣的新婚之夜,改名为碧云的金娣将第一杯酒敬给了远在海峡另一边的碧云:“如果他今生见不到你,来生我陪着他一起去找你。”这份豁达和释怀真的令人动容。《云水谣》选择了一种更为苍茫辽阔的历史时空来容纳少年与中年两段不朽的爱情,并将爱情的美好品质: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延宕成民族文化更为常态的美德:善良孝顺、爱国忧民。秋水这个形象还提醒观众在那些特殊的岁月,有多少台湾有志青年将热血洒在故国的土地上而一生无

名,他们的背后又有多少思念的泪水无尽地流淌??这些母亲、恋人、妻子同样不应被遗忘。

喜欢有人这样的总结: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曾为“泰坦尼克”上发生的子虚乌有的异域爱情付出过金钱和泪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自己国家的历史脉络中被父辈的旷世爱情深深感动一回呢? 狂风暴雨的海面,逐渐远离的巨轮,残忍的分开了彼此相爱的人,却维系了那无论船只驶向何处,哪怕天涯海角,都不会消损分毫,跨越了岁月的爱的情牵,这就是影片的开头。

影片在故事开始时,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穿越台北的大街小巷,将当地的风俗刻画得淋漓尽致,也交代了影片发生的背景,是影片在拍摄上的一大亮点。而使用的那枚纽扣,不是一件简单的道具,它已被赋予了爱,成为真爱的代言。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视于岁月的前行,而云水不变的爱情。当陈秋水第一次看到王碧云,爱的情结便悄悄牵住了他们的心。此刻,他的眼神闪耀着年轻的火焰,那时意气风发的少年对爱情的追逐。可阶级的差异把他们分开,回到农村后,他的眼里有了颓唐和失意,漫天的飞谷打在身上,是少年对爱情的流泪,是他对爱情的困惑。当他再看到王碧云,他们的爱在眼神交融的瞬间由懵懂到坚定,他们已决定排除万难,默许终生。他的眼中不再有困惑,真爱已产生。然而,不可预知的未来是他们无法越过去的,当他被迫远离时,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一丝动摇和疑惑。而她,已决定了一生的等候。虽然他们的距离在拉长,但他们之间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他们的爱,在这一刻已然升华,成为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扯不断的情牵。

他们的生命中都有愿意陪伴一生,等着他们的人。薛子路用心浇灌的红玫瑰陪伴了她的一生,等一个永远都回不来的人,直到枯竭的那一刻,而她的心只有云水这一条情牵。而陈秋水也一样的等着她,直到王金娣追到西藏,改名为王碧云。她知道他的心中只有云水情牵,但为了爱,她愿意抛弃自我,做一个替身,结束秋水的等待,那是一个无私的爱,将情牵的一头接过,却从不妄想扯断它,那是一份牺牲自我的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谱出另一段云水谣。而在他的眼中,出现了怜惜和不忍,他怜惜一个和他一样执著去爱的人,不忍心将对别人不可能消逝的感情加在她的身上,但他同意了,不是意味着背叛,而是感动与成全,他的情牵从没变过。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老年的王碧云独自在空当的屋子里守着一幅红色的雪山,那如同鲜血般的红,是她的爱人埋葬的地方,是心中的血泪染红的地方。当看到那张相似的面孔,她无言的哭泣,是一生无悔的选择,等待的祈愿。

影片采用的插叙的手法,通过王晓芮的探寻,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而在这中间,出现了现代社会中对爱情的轻视,这种反差对比,恰好反衬了云水谣的可贵,触摸到相信爱情的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什么把相爱的人分开?是不可预知的未来。但又是什么穿越生死,把相爱的人紧紧相连?是心中扯不断的情牵。

3、全篇的总基调倾向

全片的总基调倾向于中间调,片中各种色彩占有的比例相似,倾向不明确,在影调和色彩层次上都很丰富,在这种中间调的关系下一步一步的叙述了一份在战争、岁月和政治风云中饱受颠沛而隔海相望的爱情能有多执著;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夫妻命运有多牵动人心。

4、色彩倾向

在影片《云水谣》中色彩表达与故事情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表现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初恋段落中,画面的色彩倾向明确,在消色的环境中表达明黄色、青绿色,银灰色,这些传统摄影手段难以获得的色彩关系完美的烘托了剧中人物在半个世纪前所经历初恋跌宕起伏的心理状态。而陈秋水与王金娣的感情表现啊,更多的是使用了柔和的暖色,表达了两人相濡以沫厮守终生的那种淡淡的喜悦。但同样是暖色,也会随着时空的变换,情绪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

在王碧云夜晚去见陈秋水的最后一面的那场夜景戏,整体色调为凝重的蓝灰色调的硬调子,再加上音效方面大雨的环境音,以及一直延续的那种诡异的音乐和间断的雷声,共同营造出了当时那种情况下的紧张,害怕,难舍难分的气氛。这段戏与接下来回到现实中酒吧的戏又是两种风格,酒吧里色调暧昧,色彩艳丽缤纷,是一种休闲,娱乐,时尚,懒散的轻松气氛。

在北方防空洞里拍摄朝鲜战争期间的戏中,这是陈秋水与王金娣初识的一段戏,在色调方面以军装的土黄和橙灰色比较单一的色调为主,也略有夜景的蓝色调,时不时的也会出现红旗的红色和极少彩旗的蓝,黄色,主要是为了烘托革命热潮的气氛。

总的来说,全片的摄影基调是由几个大的色块组成的,而这几个大的色块有的是根据故事的情节的悲喜变化以及场景、地点、时间的不同而转变的,真正做到了色调,光线的变化以及摄影镜头的运用符合故事情节的叙事而出现,使这部片子看上去更加有整体性。

5、该片的光线风格

1.侧光法处理

强调主体的第三空间效果。保持、强化每一亮面暗面的平稳过渡和区分,影调丰富而有一定的变化。

2.散光法处理

不强化主体的立体形象和形态。强调色彩的还原和细部层次的显现,反差柔和而适中,影调多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