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7b06ad7c1cfad6195fa7ea

第八章 建设内容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分县、分年实施原则,综合考虑赣州茶叶生产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重点抓好“五个工程、五个体系”,即: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知名品牌创建工程、茶文化与旅游开发工程;科技支撑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 一、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坚持新建茶园与老茶园改造相结合,建设16.5万亩新茶园,改造5.5万亩低产茶园。重点推广安吉白茶、中茶108、迎霜、白毫早、赣茶3号、黄金芽、铁观音、金观音等良种,提高茶树育种水平。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按照“规模、集约、标准”的原则,把握“整地、栽植、管护”三个关键环节,高起点、高水平地新建高标准茶园。对新建茶园实施山、水、园、林、路统一规划,按照“绿色、生态、环保”要求,围绕茶树良种化、布局园林化、种植立体化、肥料有机化、耕采机械化、防控绿色化目标,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支持茶叶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开发,打造一批茶叶强县、重点乡镇和专业村。逐年淘汰低产低效茶园,对低产茶园采取改园、改土、改树、改种和改管理等

33

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更新复壮、优化结构、改善茶园面貌,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加快无公害、绿色、优质有机茶园基地建设,加大标准茶园(场)建设力度,支持建设一批3000亩示范园、1000亩示范基地、500亩示范点。强化投产茶园管理,推广生态优质有机茶园、标准茶园管理新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普及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用工,提升现代化水平。 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

坚持春茶、夏秋茶并重原则。实施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提高单产,提高高档茶产量,扩大中低档茶比重,支持茶厂(企业等)开展夏秋茶生产。加快茶产品精深加工步伐,不断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鼓励支持企业开发紧压茶、速溶茶、袋泡茶、花草茶和蒸青茶等各种茶叶新产品。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重点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药品、茶保健品、茶饮料、茶多酚等。加快茶叶初制、老旧企业提升改造和优化,支持企业开展清洁化生产,抓好清洁化生产示点示范,力争到2020年全市60%以上的茶叶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 三、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鼓励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带

34

动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全市茶产业不断升级。优先扶持经营能力强,拥有注册商标、知名品牌、大型直销店,建有大规模基地,获得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茶叶生产精深加工发展,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带动一方,致富一片的核心茶业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打造茶产业聚集区。 四、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做大做强“盘古龙珠”、“赤水仙”、“馨阳岭”、“犹江绿月”、“小布岩茶”、“五指峰银毫”、“龙归茶”、“阳岭茶”、“武夷源”、“韶琳毛峰”、“武华云雾”等茶叶品牌,提升赣州茶叶的影响力。加大对“上犹绿茶”、“崇义高山茶”等公用品牌的保护力度,积极申请“赣南绿茶”地理证明商标,实施公用茶叶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知名商标的管理。鼓励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证明商标、地理商标等,力争打造1-2个国内知名品牌、6-10个省内知名品牌及一系列地方品牌。支持开展茶产业示范县(点)建设,创新机制,完善体系,强化支持,着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茶产业强市,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致富的路子。

35

五、茶文化与旅游开发工程

依托我市丰富的茶文化历史和人文资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不断提升茶文化的影响力。坚持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在茶叶主产区,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客家特色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鼓励支持建设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引导建设茶博馆、观光茶园和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等,增强旅游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运用载体,组织开展展示展销、品茶、斗茶、议茶等活动,定期举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鼓励支持茶场、茶企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开展或联合开展茶文化活动。 六、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依托省内外科技(研)机构,整合力量,创建赣州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茶企建立茶叶科技研发中心,承担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材料的试验、示范工作。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支持重点县、重点乡(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示范、推广。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市、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到茶叶基地工作。积极开展茶艺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多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