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儿童少年卫生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5ae4b004a1b0717ed5dd00

8.DMFT:龋、失、补牙只数(Decay,Missing,Filling Tooth)个体牙齿患龋、因龋齿脱落以及因龋齿而修补的牙齿总只数。是反映儿童龋齿治疗情况的指标,用DMFT构成表示。 9.四联因素理论:Newbrm认为,龋齿的发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除了由细菌、食物和宿主(牙齿的敏感性)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外,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龋齿的发生离不开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四种因素。

10.窝沟封闭:是指利用合成高分子树脂材料的强大防酸能力,将牙齿点、隙、沟、裂封闭,形成一道屏障,隔绝口腔致龋因素对牙齿的侵害,从而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11.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是指由于营养过剩、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身体内脂肪过度堆积的现象,表现为全身脂肪组织异常性的增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12.营养不良(malnutrition):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除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以外,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

13.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当体内缺铁或铁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因正铁血红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而引起的机体周围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的现象。

1体质(constitution):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超量恢复规律: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体育锻炼时的能量消耗要在锻炼后加以恢复且超过原来消耗的水平;消耗越多,恢复时超过原来水平越明显。

3.运动负荷(sports loading):反映机体在运动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4.体育课的密度:是指一节课时内学生实际运动练习的时间占全课总时间的比例,一般以30%~40%为宜。

5.靶心率(target heart rate):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时的心率。 6.运动创伤(sports trauma) :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与运动有关的身体内外各种急、慢性意外损伤。

7.始动调节(starting regulation):人在工作和学习开始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渐提高。也就是说工作能力的提高有个过程。 8.优势法则(dominant rule):人能从作用于自身的大量刺激中,选择出最强的或最重要的、符合本身目的、愿望和兴趣的少数刺激。 9.动力定型(dynamic finalization):当身体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的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与此有关的神经环路相对固定下来,称为动力定型。在行为上形成所谓“习惯”。 10.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 inhibit):一旦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皮层反馈性的进入抑制状态,称为保护性抑制。

11终末激发(final arouse):是指由于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使工作能力最终略有回升。

12.学习疲劳(learning fatigue):在过强刺激或过长的弱刺激作用下,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损伤超过其功能限度时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抑制现象。 13.过劳(excessive fatigue):是过度疲劳的简称,是指长期学习负荷过重所引起的慢性疲劳。

14.一日生活制度(daily regime):即对学生一昼夜内的工作、学习、业余活动(文娱、健身)、睡眠、休息、进餐及自由活动(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等各项要素,合理地规定其时间分配和交替顺序。

1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指无目的性的、无意识的伤害,如车祸、溺水、跌落、烧伤、烫伤、中毒、切割伤、动物咬伤、医疗事故等。在伤害死亡中,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占第一位。

2.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或体验到自杀动机,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也没有实现自杀目的的外显行为。

3.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有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自杀未遂或类自杀不问其自杀意图,当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一定强度的死亡愿望是自杀未遂的必备条件。

4.四E干预:包括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技术干预或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和加强急救(emergency care and first aid)。

5.主动干预(active intervention):是个体自身选择一定的安全设备或采取某些行为方式,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

6.健康促进行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 7.健康危害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8.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指因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机或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并对身心造成一定伤害的现象。 1光通量:表示光源向四周空间发射的光能总量。单位是光瓦和流明(lumen,lm),1光瓦=680流明。

2.发光强度:表示光通量在空间分布密度的量称为发光强度。发光强度的单位是坎[德拉] (cd)。

3.光照度:被照平面上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数值,表示被照平面上的光通量密度。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lx)。

4.光亮度:发光体表面单位面积向视线方向发出的发光强度。是反映发光体明亮程度的量。光亮度的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5.玻地面积比:窗透光面积与地面积之比。中小学校教室要求不低于1:6。

6.室深系数:单侧采光时,教室的室深系数是指窗上缘距地面高与室进深之比,它不应小于1 : 2。 7.投射角:投射角也叫入射角,是指室内工作面一点到窗侧所引的水平线与该点到窗上缘之间连线的夹角,它不小于20°~22°。 8.最小开角:开角即课桌面的测定点到对面遮挡物(如建筑物等)顶点的连线同该测定点到教室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此夹角不小于4°~5°即最小开角。 9.采光系数: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教室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10.照度均匀度:即均匀系数,指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它不低于O.7。 11眩光:在视野范围内形成不舒适的干扰或使视觉产生疲劳的光亮称为眩光。 12.换气制度:所谓换气制度是指按不同季节和天气规定的合理开窗制度。

13.前位坐姿:坐位时,将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上或其前方的姿势称之\前位坐姿\。 14.后位坐姿:坐位时,将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后称为\后位坐姿\。 15.椅高:椅高(或椅面高)是指椅前缘最高点离地面的高度。 16.桌高:即桌面近缘的高度。

17.桌椅高差:桌椅高差系桌近缘高与椅高之差。

18.椅座距离:椅面前缘与桌近缘向下所引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在椅深适宜的条件下,最好是4cm以内的负距离。 19.椅靠距离:椅靠背与桌近缘间的水平距离。要求就座儿童的胸前(穿衣情况下)应有3~5cm的自由距离,避免挤压胸部。

20.临界照度:指当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也就是需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

1.学校健康教育(school health education):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培养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目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改变学生行为。 2.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利用青少年的团伙倾向,首先从群体中挑选出一些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知识和技巧。鼓励他们向周围青少年传播这些知识和技能,达到共同受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巧妙利用青少年同伴压力的正向作用,具有实效性。 3.网络学习(network learning):将与某教育项目有关的知识、信息分层别类,编制成教学软件,放在计算机局域网上,学生通过计算机终端连接网络,进行学习。

4.学校健康教育评价(evaluation of school health education):指对学校开展的健康教

育活动的计划、措施、方法、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5.效应评价(effect evaluation) :在教育活动的近期和中期进行,分别称为“近期效应评价”和“中期效应评价”。评价主要针对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中期效应评价主要涉及行为。 6.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最常用于效应评价。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系列与本教育活动相关的问题,由受试学生选择答案。根据答案的准确与否,从多个角度判断受试者的知、信、行水平。

7.健康信念:内容概括于学生对健康知识、保健设施、各种保健行为等所持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等。信念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从中选择最具代表性者作指标。

8. 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缩写。

9.心理社会能力(psychosocial ability):指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

10.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s):学校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促进学生健康。

11学校社会环境:创造一个师生间、学生间、教职员工间相互关怀、信任和友好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人优势或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

1学校卫生监督(school health supervision):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辖区内各学校的卫生工作进行审查评估、督促改进,并对违反卫生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卫生行政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明确其卫生职责,规范行为,纠正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使学校卫生工作更有效开展。 2.学校卫生标准(school health standard):是从保护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过程、营养和心理、行为等及其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等),以法律形式制定的量值规定,以及为实现量值所制定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经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批准,并以一定形式发布的法定卫生标准。

3.预防性卫生监督(preventive health supervision):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和卫生标准,对新、改、扩建的学校和少年儿童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卫生审查。 4.经常性卫生监督(inspective health supervision):是指监督员对学校日常卫生工作进行的现场监督检查活动,即对学校内影响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劳动、环境、食品等方面的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卫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