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析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d26bfbd0d233d4b14e69bf

浅析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当下中国处于一种大的相互交织的境遇中。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很多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而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和平崛起也被某些国家视为威胁,利用经济战、政治战阻碍中国发展。另一方面,面对资本以现代性名目进行的全球性掠夺,很多国家开始了整体性反思,什么才是现代性的?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怎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国际舞台上立身并发展?再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价值“失范”现象严重。中国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中破浪前进,成为一个突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不是单纯地向外求索,全盘西化,也不是单纯地反求诸己,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是审时度势,立足本国实际,参考他国有益经验,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多管齐下。本文拟选择中国传统美德中与中国当下实际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对其当代价值予以论述,以期对解决中国问题提供助益。

一、当以忠勇报国

“忠”,即“一其心之谓也”(《孟子· 滕文公上》),即“临患不忘国”(《左传· 昭公元年》)。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大多时间里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与“忠国”相联系。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君”“国”合二为一的,所以实际上,传统中国的“忠君”其实就是“忠国”,因而传统文化中的“忠”思想,剥离其忠君的封建含义,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所认为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传统中国“忠君”即“忠国”的浩瀚几千年历史文明中,“忠勇报国”一直是被整个社会所提倡和赞誉的美德。西汉名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而牧羊北海边19年,受尽折磨誓不投降,为世人所敬仰;南宋名将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领导岳家军所向披靡,鏖战金军数百次,创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军事神话;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右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五坡岭,宁死不降,跪拜南方,被斩于柴市的故事,世人皆知。

虽然,曾经有学者站着现代中华民族的角度回看当时的历史,认为,岳飞和文天祥等人不是民族英雄,因为当时的战争,是“兄弟倪墙”一样的矛盾。 但是,本文不赞成这样一种以现在看过去的观点。本文赞成,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善恶,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需要像现象学家胡塞尔所说的那样“回到现象本身”,而不是用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去判断过去的事情。

在传统中国,“忠勇报国”体现的是儒家所说的“义”之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孟子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义”中,“忠勇报国”尽显了爱国主义的理想和情操。

实际上,“忠勇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中。上个世纪,当日本侵略中国之际,所有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了反抗日本侵略的奋战中。 但是,在当下和平年代的中国,大力提倡忠勇报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冷战时代结束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中国和平崛起。但如前所言,某些国家将中国的和平崛起看作是威胁,或故意渲染,或故意制造摩擦,千方百计阻止中国腾飞,加之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而实际上,我们所面临的仍然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国际摩擦。在这种复杂情势下,大力提倡忠勇报国极为重要。

提倡忠勇报国,就是要提倡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当忠于国家,热爱国家,不做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就是要自觉自动地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并服务于国家和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见利忘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站好自己的岗位;就是要始终坚守高尚的操守,不与低级趣味相迎合。如此,我们才能防微杜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腾飞保驾护航。

二、当以廉洁奉公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深深地被儒家文化所浸染,而儒家文化是积极入世的

文化。其道德操守为《礼记·大学》中所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理天下,则当以廉洁奉公。

“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韩非子· 解老》 )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这些都是对廉洁的话语解释,而《左传》中所记载的“宋人献玉”的故事则是对廉洁的事实注解。

百千年来,中国都以“廉洁”为为政之本,出现了很多廉洁为政、恪守职责的官员,彰显着廉洁的美誉。除上文所述“宋人献玉”中的司城子罕,还有东汉时期“悬鱼”的太守养续、北宋时期家中立石碑刻“《诫廉家训》”的包拯、明朝时期以诗明志“清风两袖”的于谦、南宋时期因清贫感动皇帝的张浚等,无一不是廉洁奉公的典范。

然而,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伴随着廉洁奉公文化的,贪污腐败也一直存在。清朝军机大臣和珅、明朝内阁首辅严嵩、唐朝礼部尚书杨国忠都是贪污腐败的反面案例。历史上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针对官员的贪污腐败,发出感慨:“奈何朝杀而暮犯”。实际上,贪污腐败,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著名的法国年鉴学派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就在其《地中海》一书中描述了16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在基督教世界,南欧,北欧等地的腐败现象。

时至今日,单就中国现实来看,贪污腐败现象也依然存在,甚至很严重,反腐斗争也正在进行,形势甚至可以说很严峻,在如此情景下,提倡廉洁奉公更加具有时代的意义。

提倡廉洁奉公,就是要提倡一种廉洁的社会文化,与职位的责权利相呼应;就是要营造一种心理氛围,大力凸显贪污可耻、廉洁光荣;就是要在坚持法治、法规、规则与文化同行,而不是仅仅诉诸法律和规定;就是要树立廉洁奉公的榜样,引导社会舆论,发挥旁观者监督的作用。

在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依靠法律法规的手段基础上,发挥廉洁奉公的心理和文化作用,对抑制贪污腐败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朱元璋的慨叹“奈何朝杀而暮犯”才不会重演。

三、当以孝慈对家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孝道”的民族,始终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文化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尔雅》里就有对“孝”的解释,即“善事父母为孝”,《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说文解字》中认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些都是古哲先贤们对“孝”的解释,表达了孩子对父母长辈的赡养、尊敬和继承其遗志的含义。

“慈”乃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情怀。西汉贾谊《贾子道术》中认为“亲爱利子谓之慈”(《韩诗外传》卷七 )中韩婴说“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畜养其子。”等,所有这些,表明,“慈”,不仅仅是爱护,还要教导有方。孝慈文化是主导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精髓。《孝经》是著名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二十四孝》是传统社会中儿童的启蒙读物。在这样的文化熏染下,历史上出现了可多值得世人敬佩和发杨的事迹。单就“孝”来说,传说中的舜帝,在经受继母百般折磨几乎至死之后,还仍然善待其母;三国时期的孟宗因为不能让病重的母亲吃上竹笋而大哭;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在其母生病三年中,日夜守护,每次均亲尝汤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黄庭坚,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等。

当然,传统社会中的孝慈文化中包含着“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不与现代社会相符合的内容,然而除却这些,提倡孝慈却是当下中国所极端必需的。转型的中国,经历着“价值失范”的阵痛,孝慈文化在很多时候被践踏。“公务员打骂咬父母”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问责;“空巢老人”问题,催生了将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条文的回应;而“父母为孩子熬夜排队”、“虎妈”“狼爸”等则又引发了对“父母怎样爱孩子”的社会热议。如此例子,比比皆是。因而,当下中国,诉诸传统,提倡孝慈极为重要。

提倡孝慈,是要鼓励孩子孝顺父母,承担起儿女应尽的赡养义务;就是要提倡如著名画家郑板桥先生对世人“愿诸君待父母如子女一样”的呼吁;就是要提倡“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实践理性;就是要提倡如司马光“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的育子原则;就是要提倡“为人父者,慈爱而教”(《管子·五辅》)的教子精神。 提倡以孝慈对待家人,正是使得家庭和谐美满,进而更好地培养良好公民道德的关键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