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39西方经济学自考复习要点7-17章(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00139西方经济学自考复习要点7-17章(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ef3e3483c4bb4cf7ecd14c

假定社会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商品,社会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分别为和。

所面对的等产量曲线或生产的无差异曲线就成为Q21、Q22、Q23对第二个厂商是越来越多。

在F点上的等产量的曲线Q22和第一个生产厂商的Q11相交,二者之间发生交集,在F点上找到这点的坐标可以确定第一个生产者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很少 使用的第二种生产要素相对资本要多一些。 从第二个生产的角度来看,在F第二点生产的劳动数量多,相对资本的数量少在F点可以看到,第一个生产厂商和第二个生产厂商他们二者之间的等产量曲线相交,说明二者判断边数基数替代率不相等。二者有调整的可能性 。第一个生产厂商使用的劳动产量少,这时更多的愿意多使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适当减少对资本的使用。这样使用F移到E2资本数量比较少。

根据上述分析:只有当两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此时,两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相切,从而斜率相等。而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又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拖最优标准的条件是,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把所有这些切点连成的一条曲线称为生产契约曲线。

(三)生产与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E1点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大产量是Q1第二个生产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产量是Q23,如果假定第一个生产厂商生产的产品是A商品,第二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B商品。在E1点位置上,整个社会已经有多少第一种商品,有多少个第二种商品,总的一共生产出来,Q11的第一种商品和Q23的第二种商品,第二种商品更多,第一种商品更少。把第一种商品和第二种商品的组合点画出来就是整个社会判断生产第一种商品少,第二种产品多一些。

例如:E2点,第一个生产厂商和第二个生产厂商,各生产一种产品第一个厂商生产的1产品是Q12产量比原来的Q1多,而第二个企业生产的第二种产品不是Q2而是Q22这种产量相对少一些,从整个社会来看,第一种商品用的量多,第二种自然就少, 从A到B第二种产品的数量在减少。第一种产品的量增加,不管1还是2都代表帕累托最优。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它向右下方倾斜

2.它是由原点向外凸出即凹向原点。

P246第四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何以递增呢?这是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A点和E点都代表这个社会可能代表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状况,这个国家是生产A点这样的组合,还是生产E点那种组合,A点的组合是第二种产品的量多,第一种产品的量相对少一些,E点相反,这要考虑福利水平U2比U1福利水平大,在A点E点比较而言,社会资源是相同的。 在E点实现均衡的结果是:

生产与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

一、完全竞争市场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

从交换的角度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的消费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满足的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应商品的价格之比

从生产方面来看:每个厂商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第四章的分析告诉我们,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厂商将使得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

应要素价格之比:

如果厂商使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那么由于厂商面临的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厂商的总成本也就既定。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即MC1=P1,MC2=P2

二、看不见手的原理 这是著名的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是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

第一:从要本章第三节的分析可以知道,消费者从效用最大化的利己动机出发,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不同商品的数量组合,使得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之比。

第二: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把产量确定在价格=边际成本水平上使用得社会效率最高。 第三: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厂商要根据生产要素的价格来确定自己生产产量的最优化,他所使用生产要素的量也是最优,所以使得资源使用效率最高。

第四: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生产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来决定实用的生产要素数量,而居民或消费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除予最大化的目的来决定提供多少生产要素。

第五:市场机制使供求双方协调。使经济实现均均衡,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社会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最大的。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也获得最大满足。因此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整个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

因此: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在完全竞争市场发挥作用,实现资源有效率的配置,最终导致社会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境况的条件下使用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论证这一点。

本章要讨论垄断、公共产物品和外部经济影响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的社会成本

平均收益线A2,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本身告诉我们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这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有垄断因素在,平均收益线向右下方倾斜就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线跟平均收益线分离,就在平均收益线的左下方,也就是M2曲线,平均收益线和边际收益线二者的分离是由于垄断导致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只能接受价格,所以价格始终是一个常数,当价格是一个常数的时候,每增加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厂商就获得这个价格。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是不分离的,二者重合,是一条线。垄断的因素导致它成了两条线。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是合二为一的。完全垄断条件下,二者分离。

边际成本状况:不管是完全竞争条件下,还是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使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线MC,AC=MC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上,边际成本=平均成本。AC=MC可以看成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确定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交点是F点,这点厂商决定的最优产量是QM如果厂商想出售OQ数量所要的最高价格是PM 。这是需求曲线的点,这时厂商生产了QM价格每件卖PM厂商在垄断的情况下是这样一种情况。在EC点时,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价格是,产量是QC,这是竞争条件下厂商生产的产量和厂商所要的价格PM高于,这说明垄断条件下厂商所要的价格比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的价格要高。QC和QM之间的关系是:QC大于QM的产量。这说明在竞争条件下厂商生产的产量要大于垄断条件下厂商生产的产量。

由此得出结论:垄断条件下,厂商使得消费者花费价格高获得产量少,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比较低,还能得到更多的商品,在EC点比EM消费者的效用大社会福利高。垄断条件下市场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消费者消费的量少花费的钱多,并没有实现效率最大化。所以垄断导致市场失灵。图形中O、A、EC、QC有长方形OECQC面积:即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面的面积。OQC×O厂商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总成本。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OECQC这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A到Ec,消费者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减少的,但是这个价格是高于 的,就是说消费者购买这个产品,只支付了OECQC 这个长方形的价格,但实际上他愿意支付的是OAEcQc,在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之间留下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为AEc ,这一块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福利。完全垄断条件下消费者的福利要比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的福利要小的多

长方形PMEMF 这样一个小的矩形。是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获得的,现在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垄断厂商拿走。AFEM在原来大三角形中间只不过是一部分生产厂家获得一部分是销费者获得,从整个社会来看,还是社会获得。三角形ECEMF销费者没有获得,生产厂商也没有获得,这部分销费者剩余就损失。这个损失就叫社会福利的损失。三角形FEMEC的面积度量了垄断造成的社会损失。所以垄断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导致了社会的损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所以垄断的存在使市场机制失灵。

二、反垄断政策与反垄断法

为了矫正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 (一)行业的重新组合 (1)分解原来的垄断厂商

(2)扫除进入垄断的障碍,使其它进出这个行业比较容易没有障碍。其它进入容易就会形成垄断。 例如:在1983年以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是一家具有垄断力量的厂商,它在全国范围内提供95%以上的长途电话服务和85%的地方电话服务。

(二)对垄断行为的制止

1.政府要清除行业壁垒,让其它行业进入垄断行业比较容易。例如:从80年代以来,世界最大的软件产品生产商美国微软公司利用其垄断的地位,在与购买者签订的有关用户在PC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和视窗的合同中,迫使用户按每个微机处理器支付最低特许费用,并要求用户在3到5年内承诺其他的系统软件进入市场或利用微软的专有技术为其他竞争性系统软件做工作。

2.政府要对始终采取垄断的企业,实行经济制裁。比如罚款、法律起诉。

3.对垄断的干预,采取的微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制订反垄断法,又叫反托拉斯法,是政府反对垄断及垄断行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也是规范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行为的根本大法,因此也被称为经济宪法。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谢尔曼法来反对垄断。后来在1914年通过克莱顿法,1936年通过罗宾逊—帕特曼法、1938年通过惠勤—李法、1950年的塞勤—凯弗维尔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垄断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法律承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使反垄断范围越来越广这样的结果保证居民或家庭因为垄断受到的损害。也使得其它非垄断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比较容易这样显得社会比较公平。

三、行业的管制 (一)价格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