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案例--产业布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产业经济学案例--产业布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d771c458f5f61fb7366644

图7 珠三角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珠三角所占比重40.00.0%比重20.0.0%0.09219931994199519961997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

图8 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30.0%.0 .0.0.0%5.0%0.0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比重年份

图7、图8分别给出了珠三角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变化。1994年以后,珠三角的外贸出口一直稳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0%以上,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到2001年,这一比重已经接近30%。这些数字说明,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次。

本案例中的图表和数据资料均出自1993~2001期间的《广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日本通产省2001年发表的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自此,“世界工厂”的话题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讨论。这表明:中国的开放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趋势正日益增强。

事实上,“世界工厂”并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它只是对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综合描述。所谓“世界工厂”,通常是从一国制造业在全球贸易及全球分工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这个角度考虑的。一般来说,“世界工厂”有两重基本含义。首先,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成为“世界工厂”,其经济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国际分工;其次,该国或地区要在国际分工中扮演工厂的角色。并且,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与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在工业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主要考察其总体制造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比例,以及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而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是工业化时代世界工厂的延伸和扩展,它的内涵更广,一个国家或地区成为世界工厂,不仅意味着它的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和采购中充当了“世界工厂车间”的角色,是委托加工的制造基地。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平稳高速的发展。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毗邻港澳,是全国最早开展利用外资发展工业的地方。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之一。

对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梯级产业转移理论以及温特尔主义(Wintelism)的集群效应理论进行解释。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李嘉图首先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导致了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时存在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当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赫克歇尔和俄林以生产要素比例和生产要素密度为出发点,提出了按要素丰裕程度进行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学说。他们认为,每个国家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

13

案例评析: 品。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生产要素供给以及技术条件给定,资源的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因此,这两个传统理论都具有静态的特征。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限制越来越小,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转化,使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得到改良,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得到提升和改良后的资源,可以成为一个经济体突破增长“瓶颈”的先导性要素和决定性要素。因此,各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具有动态的变化特征。

鉴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忽略规模收益递增的缺陷,并且实现产业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学家们进而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用于描述一个开放型经济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原先资源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或新的比较优势形成的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1970年代后形成的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一部分,其主要观点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依赖于要素禀赋的提升,即增加资本和技术在要素禀赋中的重要程度,并且资本和技术对产出的贡献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引导本国或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或产业转换,确立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竞争力。正是比较优势的这种动态变化,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珠三角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开放的优惠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海外侨胞众多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港澳侨胞投资建厂。珠江三角洲依托港澳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它们拥有的国际市场,与当地和内地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一种“前店后厂”的独特经济模式,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但1980年代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产业,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的产业梯度。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产业特点,是由珠三角当时经济低水平发展的现状决定的,也是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符合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香港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方面,由于本地的劳动力价格昂贵,香港将珠三角作为其加工、装配、生产的工厂,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信息中心,充分利用其融资的便利,使境外大量的FDI通过香港流入珠三角。另一方面,香港充分发挥其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将珠三角生产的产品通过转口贸易的形式销往世界各地,形成前店后厂这一独特的经济模式。

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人均储蓄余额从1980年的129元上升到1997年的18730元,年均增长34%,资本的有效供给逐步代替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加工装配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对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加上外资的大量涌入,使得发展这些基础设施产业成为可能。同时,正如前面的数据已经说明的,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在逐步提高,拉动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要素已经不再局限于低廉的劳动力,珠三角的要素禀赋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些要素为新兴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为珠三角地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计算机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此时珠三角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要素优势发展计算机、资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可能。1990年代,珠三角正是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资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始终是珠三角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一个筹码,这一条件与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相结合,使珠三角能够有条件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珠三角近年来制造业方面的迅猛发展和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除了可以用国际贸易传统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予以解释外,还可以用温特尔主义来解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成长期,名为“新经济”,一方面依靠股市繁荣和财富效应维持经济高增长;另一方面,与过去靠传统产业拉动增长不同,“新经济”以信息产业为增长动力,其核心是所谓的温特尔主义,即美国依靠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和英特尔奔腾中央处理器,控制了计算机行业和相关信息行业的产业标准及“软体”技术,并通过电子信息行业带动整体经济增长。温特尔主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可以对当前国际分工中出现的集群现象(Economy of Cluster)以及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构建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温特尔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生产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顶级企业只控制上游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标准,而将投资巨大的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生产,从而推动了九十年代全球性国际分工的重组,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令这种模式从电脑行业迅速扩展到其他行业。

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生产强调无所不包的大企业主导模式,以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从而带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即所谓的福特主义。但IT行业结构中强调的却是集群效应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它十分强调各个部件生产商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强调在这种新产业集群效应模式中,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每个企业可以专注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不同企业之间互相配合,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同时,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传统大企业不同,整个个人电脑产业链条上各个组成部分有强烈的灵活性,从而避免了传统大企业容易僵化的弊端。我们可以

14

清楚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行为就是往这个方向转化的,而调整步伐较慢的、继续遵循福特主义模式的韩国财团则在1997~1998年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当然,如今韩国企业也在迅速往这个方向调整。实际上,珠三角过去1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正是在这个大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珠三角大量的三资中小型加工企业,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壮大的。

温特尔主义加快了产业升级速度,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在温特尔主义下,市场竞争的焦点既要保持产品的差异性,又要保证高技术产品问世的速度,从而将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大规模生产完满地结合起来。这种苛刻的要求,改变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温特尔平台中,每隔1年左右就有一轮新的产品,相关企业的利润往往来自产品问世的头3个月,企业不得不经常将生产提前转移到海外。这种趋势一个最明显的后果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产品创新的发源地美国硅谷和大规模生产基地台湾新竹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后者能够同步为前者提供大规模制造能力。同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企业又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珠三角,造就了珠三角电子资讯制造业的发展。

在温特尔主义之下,美国企业逐渐建构了一个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这是一个企业赖以进行的研发活动、产品设计、采购、加工、分销以及各种支援性活动的关系网络,在福特主义时期,这个网络曾经由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由此发生的内部贸易带动,但现在越来越依靠企业之间的协调,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跨国生产体系包括其子公司、分公司、分包商、供应商、分销渠道、合资公司、策略联盟以及其他种类的合作安排。以前所有这些组织活动或经营活动都在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现在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令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像大型企业那样进入全球化进程。与传统的福特主义跨国公司相比,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突出特征是跨国界企业之间的非股权合作关系,使价值创造过程的很大一部分都在主导企业之外完成,甚至整个企业的经营功能都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获得,主导企业出现“虚拟化”。但由于温特尔主义的作用,主导企业控制着销售渠道和市场标准,价值的实现依然控制在美国的主导企业手中。另一方面,在美国企业控制了市场的最高附加价值之后,它们也非常积极和主动地将大规模生产能力释放到全球范围成本最低的地方,而加入WTO之后的中国恰好具备了这样的资源组合。

在温特尔主义盛行、产业集群和跨国水平分工形成后,西方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场所。珠三角高素质、低价格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具有价格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跨国公司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持,令西方公司迅速将它们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基地向珠三角转移。在中国加入WTO完全融入国际社会后,珠三角的优势愈发为跨国公司重视。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随着企业追求集群效应的经济效果,更多的企业将向珠三角转移,推动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环境在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以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讨论的前提,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尚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如果不是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珠三角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的经济发展,要成为世界工厂更成为空谈。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即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转换,印证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中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与产业结构转移的关系以及温特尔主义中关于集群效应的观点,符合产业动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相吻合。

正是由于珠三角充分利用了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结合自身多年来经济发展所形成的雄厚基础,目前已具有明显的世界工厂的特点。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以三大产业群为主的产业结构。

1.“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案例通过统计数据和有关讨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请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料,并根据产业经济理论,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发展模式的特征。

2.一些传媒认为,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印度则是“世界的办公室”。那么,通过“珠三角”这个案例,你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是更相信还是更不相信?请给出你的理由。

案例讨论: 案例 4

案例名称:诸暨大唐袜业群 案例适用:产业布局 案例来源: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0~121页。

15

浙江诸暨大唐袜业群现有上万家专业加工企业(包括家庭工场),拥有各类袜业机械6.5万余台,其中普通袜机近5万台,进口袜机0.6万台。每年生产各类袜子48亿双,实现产值近80亿元。产品销往除了海南之外的全国各地,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1999年),并外销到日本、韩国、中东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袜业之乡”。在袜业群所在区域的11个乡镇中,大唐镇的生产规模最大,袜业从业人员达2.8万人,袜子生产企业4500家,化纤生产加工企业210个,袜子和化纤经营企业分别为1200个和421个;现有袜机1.8万台(占袜业群的27.7%),其中进口袜机1900台(占31.7%),年产量为16.5亿双(占34.4%),年产值达到29亿元(占36.3%)。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唐袜业群内部已经形成了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生产体系,并推动着相关产业部门(如袜业用料生产和原料、成品、袜机及联托运四大市场)的兴起。袜业群现有300多家定型、包装厂;40余条丙纶涤纶丝生产线,年产1万余吨;50条氨纶包覆丝生产线;各类加弹机1200余台,年产6万余吨;橡筋机800余台,年产近5000吨,堪称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丙纶丝、涤纶高弹丝、橡筋线生产基地。

袜业的兴起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在诸暨市35个乡镇中,袜业群内的6个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7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位于前15名。大唐镇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市乡镇第三,国内生产总值的90%来自于袜业及相关产业,目前成为诸暨市三强镇、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 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美国,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中在“硅谷”;影视娱乐业集中在好莱坞;互惠基金、软件与网络集中在波斯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中在纽约;汽车设备及零部件集中在底特律;房地产开发集中在达拉斯;保险业集中在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特;钟表业集中在密西根;新材料、能源集中在匹兹堡;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中在西雅图。在德国,汽车业集中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中在法兰克福一带。在意大利,金属阀门、磁带集中在诺瓦拉北部;丝织品集中在伦巴第的科莫;家具业集中在贝尔加莫;钢铁业集

1[1]

中在布鲁西亚;黄金首饰加工集中在阿雷佐和维琴察。瑞士、荷兰、英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全国总产值的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在我国,产业集群现象也很普遍,其中浙江最为突出,如下表所示:

浙江最具有成长性的国际性特色产业集聚区 地区 产品 鞋业 服装 温 州 金乡 永嘉桥头 柳市 金华 绍兴 义乌 永康 绍兴 诸暨大唐 嵊州 市区 眼镜 制笔业 打火机 标牌包装 钮扣拉链 低压电器 小商品 五金 轻纺原料 袜子 领带 [2][1]

案例内容: 案例评析: 企业数量 5000个 2000个 500个 150个 260个 750个(钮扣) 1000个 2.6万个商位 2300个 822个 608万台袜机 1000个 [4][3]占全国的市场份额 20% 10%(西服) 80%(其中90%出口) 33.3% 70%(占世界市场) 60%(标牌); 70%~80%(证件、饭票) 75% 33.3% - - - 40% 80%(世界30%) 产值/产量(1999) 250亿 200亿 65亿支(产量) 3亿多只(年出口量) - - 28亿(GDP) 175亿 56.27亿 166亿 90亿 80亿 1[1]

冯德连、王蕾:《国外企业群落理论的演变与启示【标题注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9930400)】》,《财贸研究》2000年第5期,第1~5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