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学院 大学语文 -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商学院 大学语文 -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9d89b9c77da26925c5b064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你怎么理解本文作者说的“心灵上的欠债”?

答:这里“心灵上的欠债”是指作者在文革时期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自己的性命,将与其相处了七年之

久的小狗包弟送走,为抛弃包弟以求自保的自私行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没有把这件事遗忘在记忆的角落,而是大胆地剖析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思物思人,已逝的小狗勾起的不仅是作者对过去的追悔,更多的还有对夫人萧珊的回忆和亏欠。作者通过忏悔来追求精神的弥合,重新追求理想和人格的完整。

20.《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打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与核心是什么?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提倡怎样的生活?简单、淳朴。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民族主义。他的生活理想是什么?善、美、真。

21.《容忍与自由》中《王制》全文: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

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这文章的四句分别用来摧残什么的?请一一回答。

《尝试集》的四诛(诛是杀的意思),诛什么?

第一诛和第四诛摧残了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二诛禁绝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第三诛摧残了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鲁迅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请分析内容和艺术特点。 (40分)

答: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点的驳斥,揭示了中国人并没有是掉自信力的深刻道理,颂扬了“民族脊梁”们坚忍不拔的意志。

鲁迅的杂文善于条分缕析,层层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深刻的结论,本文亦不例外。第一部分概述悲观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产生的背景,树立起批驳的靶子,随后沿着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发展方向逐层推进论述,最后辩证地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文章有破有立,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精辟有力。

寓逻辑性于形象性之中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比喻形象,如“脊梁”、“筋骨”之类,非常贴切准确;二是语言形象,如“他信力”、“自欺力”,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段,信手拈来,却如神来之笔,使文风变得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

这是一篇时文。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国内普遍存在的抗日悲观论调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给那些消极无为者以最有力的反击。作者先从当时国内的有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现象入手,依据此谬论顺势而下,肯定了其“他信力”的失却,证明了中国人正发展着“自欺力”。接着,通过简练地概述了古今从来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全文行笔流畅而精练,反驳有针对性又不缺有力的论据,思路清晰而富有鼓舞力,给抗战暂处低潮的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力量,确实是一篇及时而有效的论说文。

文章先摆出当时的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其事实根据有:一是自夸“地大物博”;二是把希望寄托在“国联”上;三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作者并没有从正面进行论述,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先陈述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然后分析了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相脱节的错误。作者先肯定了其“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从其事实根据看,就可见其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一味地相信别人,确实存在着“他信力”,而当把希望寄托在“神佛”上时,就连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当时的国人受当局的迷惑,自以为是、一味相信他人甚至是到了相信神佛的地步,这对于抗战是极其不利的。

作者指出国人“他信力”的失掉,未必是坏事,可是,国人却在迷失中麻醉着自己。对于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可对于信“国联”——当局对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这怎能有希望呢?而最后把希望寄托在“玄虚”的“神佛”身上,那更是死路一条,更甚的是,“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当国人的精神到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时,除了任人宰割之外,还有什么出路呢?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现象应该是“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而非失掉“自信力”。

通过指出对方谬论之后,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正面论证,“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先概括了古代一大批有骨气的人,强调了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善于为民请命,为国家社稷的兴衰成败出谋划策。然后指出现在有自信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他们“不自欺”、“前仆后继”,虽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时局混乱,他们总是“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而已。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抹掉国人的自信力,这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作者用理性的论证方法,不断地剖析了对方论点与论据的谬误所在,强调了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反而存在着极强的自信心,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完整有着极强的自信力。

最后,作者又为我们指出,看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强调了中国的希望在于这些“筋骨和脊梁”,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支柱,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地底下”,来自民众,来自人民的力量,而且大有人在。在对待任何事物上,我们应该永远相信——理性的力量——自信力,而非受到表面现象的迷惑,一切浮夸之念都经受不住现实的烈火考验。

大学语文各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教学重点: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及其思想 2.《兼爱》、墨子及其思想 3.《战国策》

4.杜甫诗《又呈吴郎》

作业:

1.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 从《樊迟、仲弓问仁》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4.《兼爱》在 语言上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6.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7.前人评价杜甫诗《又呈吴郎》“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 8.《原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第二章

教学重点:

1.《老子》二章、老子及其思想 2.《左传》 3.《国语》

作业:

1.“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2.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 3.《晏子对齐侯问》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4.《史伯对桓公问》中,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5.举例说明《秋水》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6.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世界,今天如何评价这种理想?今后怎样才能实现?要具有哪些条件?

7.《大同》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8.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定胜天”曾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

在环境遭受人类工业文明严重破坏的今天,是否必须重新思考并加以调整?

第三章 教学重点:

1. 杜甫《北征》 2.辛弃疾《贺新郎》 3.《北方》

作业:

1.《乐毅报燕王书》中,未直接批评燕惠王,但与先王作比较,读者自有认识。请描绘一下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燕惠王的形象,并谈谈你的体会。

2.君臣际遇与战争,是此文的重要内容,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3.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代表作?你能从诗篇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4.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5.《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是如何层层推进展开论述的?这样推进起何作用? 6.分别说明《贺新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并细味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7.艾青《北方》一诗的主旋律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8.艾青原是一位画家,对于色彩和光线的使用特别敏感,请你说明在本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声、光、色来创造是个意象的?

9.《赞美》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10.试析《赞美》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11.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是否有得也有失?

第四章

教学重点:

1.《报任安书》

2.《张中丞传后叙》 3.《正气歌》

4.《我有一个梦想》

作业:

1. 为什么一封信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思想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