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8e2b37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00

16.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标准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b. 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c. 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定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d. 化学平衡发生新的移动,平衡常数必发生变化。 二、填空题 1.范特霍夫等温方程

下性质的是_______,用来判断反应进行方向的是______ _, 用来判断反应进行限度的是______ _。

3. 标准平衡常数的数值不仅与有关,而且与 有关。

4. 合成氨所用的氢和氮以3 : 1的比例,改变。 在673k、p$下,平衡混合物中氨的摩

尔分数为3.85%,则n2(g) + 3h2(g) = 6. 若某化学反应在给定条件下?rgm 2nh3(g)的k$为______,在此温度时,0,则反应物进行到底,完全变成产物。 若要得到5%的氨,总压应为_________ pa。

5. 气相反应2no + o2 =2no2 在27℃时的(kp/kc)值约为

_________。 6. 在标准态下进行一个平衡常数k$= 1的反应, 则。 三、是非题

1.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rgm 0的反应一定不能进行。

3. 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某反应的?rgm0,所以要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反应进行。

4. 因k=f(t),所以对于理想气体的化学反应,温度一定时,其平衡组成也一定。

5. 平衡常数值改变了,平衡一定移动;反之,平衡移动了,平衡常数值也一定

【篇三: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c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2,4―二硝基氟苯法、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2)c―末端测定法: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3.指出下面ph条件下,各蛋白质在电场中向哪个方向移动,即正极,负极,还是保持原点?

(1)胃蛋白酶(pi 1.0),在ph 5.0; (2)血清清蛋白(pi 4.9),在ph 6.0;

解答:(1)胃蛋白酶pi 1.0<环境ph 5.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2)血清清蛋白pi 4.9<环境ph 6.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4.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解答: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伴随着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的本质:分子中各种次级键断裂,使其空间构象从紧密有序的状态变成松散无序的状态,一级结构不破坏。

蛋白质变性后的表现:①?生物学活性消失;②?理化性质改变:溶解度下降,黏度增加,紫外吸收增加,侧链反应增强,对酶的作用敏感,易被水解。

蛋白质由于带有电荷和水膜,因此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如果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破坏了蛋白质的水膜或中和了蛋白质的电荷,则蛋白质胶体溶液就不稳定

而出现沉淀现象。沉淀机理: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中和表面的净电荷。

蛋白质的沉淀可以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蛋白质的结构未发生显著的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蛋白质仍能溶于原来的溶剂中,并保持天然性质。如盐析或低温下的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蛋白质。

(2)不可逆沉淀: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不再能溶于原溶剂。如加热引起蛋白质沉淀,与重金属或某些酸类的反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并不析出。因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经变性。

(1)测定小肽的氨基酸序列。 (2)鉴定肽的氨基末端残基。

(3)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的可逆变性。若有二硫键存在时还需加什么试剂?

(4)在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5)在甲硫氨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6)在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侧水解肽键。

解答:(1)异硫氰酸苯酯;(2)丹黄酰氯;(3)脲;?-巯基乙醇还原二硫键;(4)胰凝乳蛋白酶;(5)cnbr;(6)胰蛋白酶。 9.概述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基本步骤。 解答:(1)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 (2)蛋白质的n端和c端的测定。

(3)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水解方法将所要测定的蛋白质肽链断裂,各自得到一系列大小不同的肽段。

(4)分离提纯所产生的肽,并测定出它们的序列。

(5)从有重叠结构的各个肽的序列中推断出蛋白质中全部氨基酸排列顺序。

如果蛋白质含有一条以上的肽链,则需先拆开成单个肽链再按上述原则确定其一级结构。如是含二硫键的蛋白质,也必须在测定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前,拆开二硫键,使肽链分开,并确定二硫键的位置。拆开二硫键可用过甲酸氧化,使胱氨酸部分氧化成两个半胱氨磺酸。 3 核酸

1.① 电泳分离四种核苷酸时,通常将缓冲液调到什么ph?此时它们是向哪极移动?移动的快慢顺序如何? ② 将四种核苷酸吸附于阴离子交换柱上时,应将溶液调到什么ph?③ 如果用逐渐降低ph的洗脱液对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四种核苷酸进行洗脱分离,其洗脱顺序如何?为什么?

解答:① 电泳分离4种核苷酸时应取ph3.5 的缓冲液,在该ph时,这4种单核苷酸之间所带负电荷差异较大,它们都向正极移动,但移动的速度不同,依次为:umpgmpampcmp;② 应取ph8.0,这样可使核苷酸带较多负电荷,利于吸附于阴离子交换树脂柱。虽然ph 11.4时核苷酸带有更多的负电荷,但ph过高对分离不利。③ 当不考虑树脂的非极性吸附时,根据核苷酸负电荷的多少来决定洗脱速度,则洗脱顺序为cmpamp gmp ump,但实际上核苷酸和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之间存在着非极性吸附,嘌呤碱基的非极性吸附是嘧啶碱基的3倍。静电吸附与非极性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洗脱顺序为:cmp amp ump gmp。

2.为什么dna不易被碱水解,而rna容易被碱水解?

解答:因为rna的核糖上有2?-oh基,在碱作用下形成2?,3?-环磷酸酯,继续水解产生2?-核苷酸和3?-核苷酸。dna的脱氧核糖上无2?-oh基,不能形成碱水解的中间产物,故对碱有一定抗性。

3.一个双螺旋dna分子中有一条链的成分[a] = 0.30,[g] = 0.24,① 请推测这一条链上的[t]和[c]的情况。② 互补链的[a],[g],[t]和[c]的情况。

解答: ① [t] + [c] = 1–0.30–0.24 = 0.46;② [t] = 0.30,[c] = 0.24,[a] + [g] = 0.46。

10.真核生物基因组和原核生物基因组各有哪些特点?

解答: 不同点: ① 真核生物dna含量高,碱基对总数可达10 ,且与组蛋白稳定结合形成染色体,具有多个复制起点。原核生物dna含量低,不含组蛋白,称为类核体,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② 真核生物有多个呈线形的染色体;原核生物只有一条环形染色体。③ 真核生物dna中含有大量重复序列,原核生物细胞中无重复序列。④ 真核生物中为蛋白质编码的大多数基因都含有内含子(有断裂基因);原核生物中不含内含子。⑤ 真核生物的rna是细胞核内合成的,它必须运输穿过核膜到细胞质才能翻译,这样严格的空间间隔在原核生物内是不存在的。⑥ 原核生物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基因相互靠近,形成一个转录单位,称操纵子,真核生物不存在操纵子。⑦ 病毒基因组中普遍存在重叠基因,但近年发现这种情况在真核生物也不少见。相同点:都是由相同种类的核苷酸构成的的双螺旋结构,均是遗传信11

息的载体,均含有多个基因。

11.如何看待rna功能的多样性?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解答:rna的功能主要有: ① 控制蛋白质合成;② 作用于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③ 参与细胞功能的调节;④ 生物催化与其他细胞持家功能;⑤遗传信息的加工;⑥可能是生物进化时比蛋白质和dna更早出现的生物大分子。其核心作用是既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又可以作为功能分子发挥作用。

12.什么是dna变性?dna变性后理化性质有何变化?

解答:dna双链转化成单链的过程称变性。引起dna变性的因素很多,如高温、超声波、强酸、强碱、有机溶剂和某些化学试剂(如尿素,酰胺)等都能引起变性。 dna变性后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有:① 天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链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生物学活性丧失;② 天然的线型dna分子直径与长度之比可达1∶10,其

水溶液具有很大的黏度。变性后,发生了螺旋-线团转变,黏度显著降低;③ 在氯化铯溶液中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变性后的dna浮力密度大大增加,故沉降系数s增加;④ dna变性后,碱基的有序堆积被破坏,碱基被暴露出来,因此,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产生所谓增色效应。⑤ dna分子具旋光性,旋光方向为右旋。由于dna分子的高度不对称性,因此旋光性很强,其[a] = 150。当dna分子变性时,比旋光值就大大下降。

13.哪些因素影响tm值的大小?

14.哪些因素影响dna复性的速度?

解答:影响复性速度的因素主要有:① 复性的温度,复性时单链随机碰撞,不能形成碱基配对或只形成局部碱基配对时,在较高的温度下两链重又分离,经过多次试探性碰撞才能形成正确的互补区。所以,核酸复性时温度不宜过低,tm-25℃是较合适的复性温度。② 单链片段的浓度,单链片段浓度越高,随机碰撞的频率越高,复性速度越快。③ 单链片段的长度,单链片段越大,扩散速度越慢,链间错配的概率也越高。因面复性速度也越慢,即dna的核苷酸对数越多,复性的速度越慢,若以 c0为单链的初始浓度,t为复性的时间,复性达一半时的c0t值称c0t1/2,该数值越小,复性的速度越快。④ 单链片段的复杂度,在片段大小相似的情况下,片段内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越多,或者说复杂度越小,越容易形成互

补区,复性的速度就越快。真核生物dna的重复序列就是复生动力学的研究发现的,dna的复杂度越小,复性速度越快。 15.概述分子杂交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解答: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双链,或dna单链和rna单链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分子杂交。通常对天然或人工合成的dna或rna片段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做成探针,经杂交后,检测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物质的位置,寻找与探针有互补关系的dna或rna。

16.概述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和应用领域。

解答:dna的序列测定目前多采用sanger提出的链终止法,和gilbert提出的化学法。其中链终止法经不断改进,使用日益广泛。链终止法测序的技术基础主要有:① 用凝胶电泳分离dna单链片段时,小片段移动,大片段移动慢,用适当的方法可分离分子大小仅差一个核苷酸的dna片段。② 用合适的聚合酶可以在试管内合成单链dna模板的互补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