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8e0e01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bf

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第11课 师 说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是传道解惑。尊师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但在韩愈的时代却有一股“以从师为耻”的歪风。他们“其下圣人”,甘为愚人;他们爱其子女,为其择良师,但自己耻于从师。他们小学大遗,显其不高明、不明智;他们蔑视百工之人,显其太虚荣、欠谦虚;他们聚笑从师人,显其太势利、太庸俗。如果他们都像孔子那样,从师而学;如果他们都像李蟠那样,求师问道,那么一个良好的尊师之风就会蔚然兴起。在那样一个时代,写出这样的文章,表达这样的见解,需要相当的勇气,自不待言。就是今天,这篇文章对我们每个人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美无 贵 无 贱 , 无 长 无 少 , 道 之 所 存 , 师 之 所 存 也 。 字体

赏美文 千年一叹读韩愈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统统被后人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他在被贬官的路上,马过秦岭时留下一首名诗,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其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他出使的潮州瘴江。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没有葬骨于粤东的瘴江,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他在此为官的时日,这儿的江河易色,竟然统统改为韩姓,这不能不令我们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深受其苦,生性执着的韩愈,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他还以大刀阔斧之气势,一扫沉积于粤东的“纳良为奴”的千古陋习,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一个仕途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解疼者,华夏大地唯韩文公一人也! 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他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中官吏史上的一个奇人,又是人文星空中的一轮皓月! (有删改)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1.韩愈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人们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现代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贡献。

[运用角度] “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流俗说‘不’”“师生关系”等。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仅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人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而自己却耻于从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住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运用角度] “要勤学善问”“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不可自满”。 3.《师说》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圣人无常师。孔

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运用角度] “取长补短”“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发挥潜能”“教学相长”“虚心”等。

【课外运用】

1.韩愈作《师说》时,只有35岁,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但他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痛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他遭“群怪聚骂,指目牵引”,“以是得狂名”,处境比先前更加艰难。韩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地位卑微而心怀天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他超人的勇气和气魄之所在。如今,我们依然对他敬佩不已。勇气是面对困境时的无所畏惧,气魄则是面对强敌时的大义凛然。退休老教授杨绍侃等人,顶着重重压力,举报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学术造假案,使后者所获奖项被国家撤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而事件折射出的高校造假成风的现象,更显出杨绍侃等人所作所为的难能可贵。挑战世俗者都须顶住巨大的社会压力,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也应该给予道义上的声援。

2.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就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为什么要互帮互学呢?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才能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

3.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作父子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受冷,也不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她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后不忘恩师,受到赞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自己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老师,怎能传授知识、发展文化?没有老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无通假字;D项,“生”通“性”。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解析:C项,道,风尚。 答案:C

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难矣?欲人之无惑也.?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耻师焉?于其身也,则.?B.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而耻学于.C.? ?学于余?.

?吾?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道理 闻:知道,懂得

解析:A项,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B项,连词,表转折/副词,那么。C项,均为介词,向。D项,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

解析:A项,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