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提纲(大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提纲(大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7f15e21844769eae009ed55

1、什么是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定义:

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

区别:

⒈对孔子的态度不同。今文学派十分尊崇孔子,把孔子抬到相当高的地位,认为他是受命的素王,是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而古文经学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是史学家。

⒉经典顺序不同。由于今文家把六经当作一次创作的教材,故而将六经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古文经学家则是按照六经产生时间的早晚来排列。

⒊对五经性质的认识不同。今文经学用阴阳五行观点阐释经义,讲谶纬神学,搞繁琐哲学。古文经学则认为五经是制度之书和道德训诫之书,记载了王道理想的制度,特别注重伦理等级规范。

⒋在对政治问题的观点上不同。今文经学家多体现现实,为大一统帝国及君王统治之需,提出符合汉王朝利益的政策观点等。古文经学派则不主张变革,与汉代的政治、现实问题联系不多。

2、宋版书有那些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意义价值?

特点:

1. 从版式来看。宋代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版式疏朗雅洁,多止于八行款式。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2. 从字体来看。宋代刻书多仿欧、颜、柳三家,尤以颜体最为时尚;

3. 从用纸看。宋刻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不少地方还用麻纸印书,文理坚致有韧性。此外,宋代刻本中还有用作废的官府公文的背面印书的,它一般用于地方官府印书。

4. 从墨色刀法来看。宋本用墨质料精良,色浓如漆,清纯匀净。刀法认真细致,原样摹刻不加丝毫省略;

5. 从避讳上看。宋代避讳范围大致为:宋代历朝皇帝名、宋代皇帝旧名、未做过皇帝的宋代帝王祖、父名、外戚家讳、刻书者私讳。其中第一类执行最严。宋人避讳方式大致有:为字缺笔、小字标注、加墨围。

意义和价值:

1. 宋版书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批雕版印刷品,它们以实物的形式向后世昭示印刷时代初期图书编辑出版和社会文化传播的真实状况,具有不可替代性。

2. 从学术价值来看,宋版书是雕版图书中刻印较早者,不少直接脱胎于写本,其内容精确,接近古书原貌。且宋版书写、雕镌、印刷非常认真,错讹较少。

3. 宋版书在书艺刀法、选纸用墨、版式行款等方面既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又富有喜人的艺术风格,为雕版印刷出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起点。

4. 宋版书还给后世书籍制度以深刻影响,如今的书籍形态仍可以找出宋版书的痕迹; 5. 宋代刻书还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深刻影响,如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全世界的出版事业影响很大。

3、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是如何形成的?图书按类别入“四库”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A.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如何形成:

西汉刘向父子编就的《七略》开了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

随着文学、历史、佛经、阴阳家、五行家的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分类需要。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的各部分,其内容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将史书改为乙部,子书改为丙部,这样,按照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的编排分类已略显雏形。

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B.图书按类别入四库何时定型

唐代。唐代编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唐朝初年设立的集贤书院,就是按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这便是“四库”名称的由来。

4、“熹平石经”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有什么价值?

熹平石经,为汉灵帝熹平年间校勘儒家经文、刻于石碑上的经书。它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也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某种意义上,它可视为印刷术发行前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在内容与形式上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1. 它订误证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的教材,为政府统一思想扼制了弊端,维护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和规范性。采用了时下盛行的石刻方式,又具有了展示性和永久性;

2. 熹平石经开我国历代石经先河,在其影响下六部儒家石经问世,同佛教石经、道教石经、格言石经、法书石经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独有的、极为丰富的石刻书籍林,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珍贵的文献资料;

3. 石经的产生导致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又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所以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5、后唐长兴年间,中央政府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有什么意义?

1. 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

2. 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的先河。经人奏请,刻书范围由民间杂书上升到当时被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一方面提升了印刷术当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直接促进了印刷术技术的发展;

3. 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

6、中国古代的刻书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古代的刻书系统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三个部分。 1. 官刻又分为中央官刻(以国子监为代表)和地方官刻;

2. 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也有将寺院刻书另分一类的),由于私人重视自身名望,私刻质量往往较高;

3. 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

三者之中,除坊刻以赢利为目的以外,其他两者都不以赢利为目的,或者只求保本微利。

7、(论述)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出版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题)

1.书院,是我国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基地。它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

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传达给学生,使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派思想的形成和著作的完成。

3.书院里有大量的藏书且各具特色,加之实行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使接受这种

教育的众多学者和生徒得到更广泛的学习,也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封建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4. 除了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书院一项较有影响力的经常性活动。书院一大特点是以自学为主,这就需要自学读本和参考书籍,因而书院会刊刻出教学所需名家读本,作为阅读参考书籍和典范本。另外书院师生的读书札记、研究所得、成果汇编也会进行刊刻,这样就推动了著述的产生,增加了图书的流通量,使学术性著述得以传播于世,进而推动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出于刊刻书本的需要,也推动了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5.书院的性质属于私学,但在发展中与各级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了不少官办书院。书院的这种性质决定了书院刻本与政府官刻及私坊刻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古代刊刻书目更加的多样化。

8、(论述)《四库全书》的编辑特点?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大题)

四库全书: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其收录图书体量庞大,为世界规模之最。

编辑特点:

1. 对搜集来的图书,编者分为应刻图书、应抄图书、存目图书、禁毁图书四类。对于应刻图书,除了收进四库全书,还有刻印发行;对于有利于清廷统治和君主专制的图书,收

进四库全书;不符上述标准又不在禁止之列的,列为存目图书;凡不利于清廷统治的,列为禁止流传和销毁图书。戏曲、小说皆不收录;

2. 《四库全书》所抄各书均有一定格式,字迹工整、图画清晰,装订整齐; 3. 《四库全书》是三千人经十余年共同努力结果。乾隆管理具体,赏罚分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价:

1. 系统保存了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毅力,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这些典籍的传播和流通,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四库全书》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为中国传统古籍的梳理提供了永久性的范本。

3. 在编纂的过程中对传统学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评价。写有的内容提要和评论等,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

4. 部分丛书的开放,为再编新书创造了条件,使新的丛书频频出现,促进了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5. 编纂《四库全书》是清代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一项重要活动。他们利用编书之机,对古今图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审查,完全禁除了各类书籍中有碍满清统治的思想内容。因此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也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可谓文化史上之又一浩劫。

总之对于《四库全书》的编修文化价值,不能苛责古人,简单否定,而要从学术文化整体深入了解并积极利用《四库全书》,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准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