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76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76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7c284f2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c

轮读,齐读。 1.理解诗意。 (1)独立借助书中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小组汇报对古诗的理1.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2.小组汇报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补充。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用时:15分钟)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1)出示与“青海长云暗雪山”相对应的图片。 (2)出示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对应的图片。 (3)出示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相对应的图片。 解,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全班进行交流。 《从军行》(青海湖上浓云遮暗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远望只有茫茫荒漠中的孤城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他的身上的坚硬铠甲都被黄沙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漫长的黄河东流入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他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剑南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3.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诗句。 1.出示要求会写的6个生四、指导示范,练习书写(用时:10分钟) 字。 1.认读生字,认清字形。书写时强调: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仞:右边是“刃”,不是“刀”。 岳:注意笔顺,可以结合1.教师不要对诗意做过多讲解,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在根据图片找诗句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根据图片判断出来的。这也是对古诗学习方法的一种概括。 2.组织交流书写要点。 2.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

3.范写。 要注意的地方。 3.观察老师示范,书空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练习把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字理来理解、记忆。 摩:注意整个字的结构要紧凑。 遗:注意先写“贵”。 涕:右边共7笔。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反教学提示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一、复习方法,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2.明确三首诗分别描写的是哪类内容。 感情等。) 2.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从军行》是边塞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 1.仔细读古诗,发现《从军行》这首诗先进行了景1.自读古诗,发现古诗在写法上的特点。 2.介绍学法,提出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特点,感受写景的作用。 (2)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人情感。 二、想象画面,体会诗情(用时:14分钟) 明确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受写景的作用。 4.感受景物特点及写景的作用。 5.联系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6.指导学习《从军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情感。 7.指导朗读。 物描写,然后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明确学习目标。 3.按照自学提示,独立圈出所描写的景物。 4.结合“长云”“暗”体会边塞风光的苍凉雄望”体会将士们的思乡心切。 5.结合查找的青海、玉门关的资料,体会“孤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感受到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6.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抓住“百战穿金甲”,体会战争的艰苦,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中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7.不同形式地朗读。(配乐读,个人读,齐读。) 1.按照刚才的方法,组织三、迁移运用,分组学习(用时:18分钟) 学生分组自学。 2.巡视指导。 3.汇报《秋夜将晓出篱1.依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在小组里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1)小组合作学习,先体会写景的诗句,找到描 学生如果对诗歌内容归类有困难,教师可进行相关的提示。如《从军行》描写的是边塞风光及边疆战士的生活,属于边塞诗。 1.指导学生感受《从军行》的景物描写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教师景物特点,感受边塞风光的独特及将士生活的艰苦。 2.教师要注意联系相关资料的作用,要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相机的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阅读《从军行》前两句,提供的图片想象当时的3.指导学习《从军行》,浑。结合“孤城”“遥1.小组合作前一定要回顾刚才的学习步骤,以便有序学习。教师要注重巡视指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保证小

门迎凉有感》的学习成果。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借助画面朗读。 指导朗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播放音乐,创设情境朗读。 5.练习背诵。 写的相关景物,再体会景(2)找到抒情的句子,结合关键字词,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汇报。 “入”“摩”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从“泪尽”“又一年”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1)结合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配乐朗读。 5.独立背,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背诵。 1.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组学习效果。 2.在分组学习后的汇报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注意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凉有感》的背景介绍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收集的背景资料学习。 物的特点及写景的作用。 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倾听,可以进行补充或表抓住“三万里”“五千仞”3.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1.回顾理解古诗的方法。 四、总结方法,课后延伸(用时:5分钟) 2.拓展作业:收集其他的边塞诗和爱国诗。 总结方法。如:想象画面理解古诗,体会写景的作用;联系相关资料,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收集古诗,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导学案设计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教学目标 2.默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能够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能够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1.制作课件,准备相关背景资料。(教师)

2.搜集抗美援朝的背景资料及毛主席的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1.组织学生交流资料,加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2.板书题目,过渡到新课。 学生活动 1.将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主要交流毛主席的亲人们为革命献身的资料。 2.齐读课文题目。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自学生字,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检测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15分钟) (2)形近字组词。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指名读文。 4.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遇到不懂的词语圈出来与同桌进行交流。 2.(1)认读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字组词。 (3)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进行交流。同时,尝试解决其他同学不懂的词语。 3.分自然段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出示自学提示,组织学生自学,批注感受:从三、再读课文,批注感受(用时:10分钟) 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 3.小组交流。 1.回顾本单元“通过课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语文要素。 2.根据自学提示,勾画相关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进行交流,结合批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读好生字:彭、拟、谋、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四、指导示范,练习书写(用时:10分钟) 2.指导学生观察。 3.示范、点拨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瑞、损、锻、炼、眷、赴、搞、殊、尊、签、革。 2.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把握书写要点。 3.提出书写起来有困难的生字,认真观察老师的4.独立练习书写,把生1.教师要注意强调“彭、眷、殊、尊”的写法。 2.引导学生区分“拟”与“似”,“锻”与“缎”,“炼”与“练”。 3.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1.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教师可投影展示优秀批注,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教师要加强小组学习的指导,保证小组合作的质量。 1.重点强调:“拟”的读音为nǐ,“殊”的读音为shū,“踌躇”的读音为chóu chú。 2.学生理解词语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相关的句子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来理解。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要有重点,直指毛主席的亲人们为革命献身的事例。 教学提示 (1)出示卡片,抽读词语。 (2)区分形近字,给形近4.巡视指导,投影评议。 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