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6ec7ae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f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

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物理学家以

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2、阅读导航

1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

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

个中心论点。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

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2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 ....3.词语解释。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

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

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3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

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第一、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第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

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