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题目汇总--删减第二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环境规划题目汇总--删减第二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682c9406c85ec3a86c2c504

化规律,也满足特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最大日负荷量(TMDL):是指在满足水质标准的条件下,水体能够接受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由4部分组成:点源污染负荷、非点源污染负荷、水体本底负荷以及边际安全值。

最优化问题: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对于这类问题可分为三种: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和区域最优化处理。 二、问答题:

1、水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

2、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定义及目的? 定义:

根据地表水环境功能差异划分的区域。是为控制水污染、保护和改善地表水水质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的:

⑴水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⑵确定水环境规划目标;

⑶便于环境规划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第六章 (徐婧妍、肖旸)

1-1 大气环境规划的两大目标是: 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 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 1、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A-P值法 概念:

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4、试述大气污染控制中,总量分配的原则。 ①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 ②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③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第六章 (张建鑫、边巴普尺) 名词解释

1. 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

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大气环境质量规划:以城市总体布局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规定了城市不同功能

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简答题:

1. 大气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怎样综合应用各种措施进行防治? 答: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使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构成、改变煤炭燃烧方式 2). 集中供热: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状态。集中供热可以充分利用燃烧新技术和消烟除尘新技术,提高热效率,大大减少燃煤量,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采取必要的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4).实施清洁生产:进行全过程污染控制。

5).控制移动大气污染源的排放 2. 充分利用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 1).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

为避免对城镇生活居民区造成影响,大气污染源的布局应该是使具有烟尘和废气污染的工业区,尽量布置在远离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居民区。 2).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一个城市按其需求功能可分为商业区、居民区、文教区、工业区等。考虑到风向和风速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于工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用地规模较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例如电子工业、纺织工业等,可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者近郊区;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如冶金、化工、火电厂和水泥厂等,布置在城市远郊区,设置在污染系数最小的下风向。 3. 植物净化作用

1). 植物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降低大气中污染浓度;二是防尘作用

若城市存在大面积的植被,由于增大了地表的粗糙度,加强了地表层湍流强度,使空气中的大粒子下降增大,或者因碰撞而降落;植物叶子的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以及有些植物还能分泌油脂和沾性汁液,对于比较小的粒子来说,植物起到很强的滞留和吸附作用。另外,由于植被的增大而大大减少了裸露的地表,可以直接防止风沙扬尘的产生。 2). 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

为了减少工业中居民区的大气污染,在工业和居民区之间隔离一定的距离,布置绿化隔离带,具有较好效果。

绿化隔离带的距离应根据当地的气象、地形条件、环境质量要求、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污染源排放的强度以及治理的状况,通过扩散公式或者风洞实验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污染源高烟囱排放时,强污染带主要位于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的地区,在此设立绿化隔离带,对阻挡、滞留和吸附污染物的作用相当有效

第七章 (王铭泽、孙京) 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序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问答题:

3.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评价;3.土地利用预测;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5.土地利用分区;6.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7.土地利用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七章 (乔王凯、于顺) 1.土地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性。

3.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什么?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5.土地评价的概念

土地评价是以不同的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环节,只有精确地评定土地质量,依据土地质量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才能优化配置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