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e6c626de80d4d8d15a4fdf

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二、理论核心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翻译理论也就各成 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奈达提出 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 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 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4)读者反应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 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动

13

态对 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 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为了达 到相似的反应,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于对源语信息一 无所知的读者,面对晦涩难懂的翻译腔,就如同看天书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即再现并传 递信息,以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其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总结而来,《圣经》就是要人们洞悉上帝的福音,那么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就必须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其翻译实践来 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一理论是在翻译界长期围 绕着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 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使译文与原

14

文的形式更为接近,重在 重现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意图,讲究准确性,倾向于超额翻译,重内容而轻效果。交际翻译指 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与奈达的 动态对等如出一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比,较主观,讲究通顺简朴,合乎习惯,倾向于欠额翻 译,重视效果。纽马克强调应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 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奈达和纽马克相比较,奈达的翻译理论过 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可懂性和交际性问题上,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在翻译《圣经》以及类 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强调译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学翻译,则 势必导致语言的简单化,形式上的非文学化,失去文学应有的魅力。而纽马克在阐述具体使用哪种 翻译方法时指出,要视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定。他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 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其

15

核心是表情达意,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 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 世界,应采用交际法;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如通知、广告等,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 考,应采用交际法。因此不难看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更广。

三、不断发展的理论奈达和纽马克是名副其实的理论大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界的评论中,他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 己的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为此,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 功能对等”。在功能对等中,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 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在《语际交际的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