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贝说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一只贝说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084b2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f

《一只贝》说课材料

宝山中心学校 吕 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的第一课《一只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只贝》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的一篇课文。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以专题将课文组成板块。本板块教材以“动物之美”为主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孕育出了一颗稀罕的珍珠的故事。作者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板块的训练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内容、感悟写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语言方面的积累与训练。结合这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文中难读的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思考。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沙子抗争的句子,体会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从中感受贝面对不幸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载体”的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这篇课文,作者借“一只贝”的故事,寄托了自己的一种感情,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思想。这种写作目的,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我侧重讲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贝壳的漂亮,珍珠的光彩夺目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

提供图像帮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究、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拉近距离,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地充分阅读中自悟自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首先我会问:“读了这篇课文,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会回答两个词:可怜、可敬。

第三步:品读语言,感悟内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学生会找到这只贝可怜和可敬的句子。接下来,我提出疑问:如果没有这颗石子,这只贝的外壳会怎样?学生找出描写贝“美丽”的句子并进行朗读训练,随即播放美丽贝壳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了解没有石子的钻入是多么的漂亮,再品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出自己找到的这只贝可怜的句子(因为有一粒沙子钻进了他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只好

受着内在的折磨。)后。我把这个句子的焦点集中在“折磨”这个词上。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本读厚读深。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折磨”这个词,如:眼睛里进了沙子会怎样,和这只贝相比呢,进一步体会贝的可怜。弄懂了“折磨”这个词,我就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可怜”的语气。

理解了贝的可怜,我运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写贝可敬的句子。 a “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b“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我引导学生抓住“磨制”这个词进行理解,知道了磨制东西都用硬的东西来磨相对软的东西,而我们的贝是拿软软的,嫩嫩的(肉),去磨硬硬的(石头),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怎样呢?学生纷纷回答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但它放弃过吗?停止过吗?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和同桌交流。”学生交流过后,(大屏幕出示:即使 ,它在不停地磨制)。

此时,我以“诗”的形式再次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接下来做个小结:这颗硬硬的又带着棱角的石子折磨着这只贝,使这只贝变得越来越丑陋。而这只丑陋的贝却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成珍珠,这真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此时,你觉得这只贝是更可怜,还是更可敬呢?

第三步: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朗读过后,出示课件, 梳理出作者写这只贝的目不是仅仅为了表达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而是通过写贝,赞扬了和这只贝一样具有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精神的人。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