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优秀导游词出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苏丹阳:优秀导游词出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3e6a0ed102de2bd960588d0

颇具特色。它的南部山脊山明水秀,幽雅清闲,郁郁葱葱,这里就是名噪千年的古寺—嘉山禅寺所在地了。好,朋友们请带好贵重物品和照相机下车,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探访这幽静而古朴的千年古寺。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金水桥?,金水桥一共有5座,桥桥相连。金水与?净水?同音,寓意着嘉山禅寺是净化人们心灵的圣地。

嘉山禅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由僧人如月创建,当时有复礼、旌孝、显庆和真珠四座院落,其上建有龙王祠(又名善利庙)。嘉靖年间饥荒频发,致使寺庙荒废。焦山僧侣明海及其弟子觉澄见状?奋然以兴灭起敝为已任?,后经隆庆、万历两朝四任县令关顾,准令营建,给寺田二百亩,责成方丈明海,觉澄全面恢复寺庙建筑。经数年努力,寺院重建告成,主要建筑有佛殿、龙亭、厅事堂和起家庵等,万历二十六年(1598)立?重建嘉山寺碑?,石碑碑阴镌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嘉山寺暨龙王祠记?。

朋友们,嘉山禅寺依山傍水,远近闻名。清朝太平盛世中的乾隆帝,在多次的南巡中,有几次都在丹阳路过。乾隆帝曾两次到过嘉山禅寺。嘉山禅寺的历史、环境和建筑所构成的浓郁神圣的佛教文化,都使他心潮涌动,感慨万千。这位颇有文才的风流天子,禁不住兴致大发,竟挥毫泼墨,题写了一个匾额,把原本的嘉山禅寺,改作了?龙庆禅寺?。皇帝的意思就是圣旨,当然谁也不能违抗。尽管嘉山寺名从

北宋叫到了清乾隆年间,已有600多年了,而且天下的香客,远近的百姓,对这名字早已根深蒂固,相当的亲切,但乾隆帝御笔亲书的?龙庆禅寺?新匾,依然用最快的速度,最隆重的仪式挂到了古刹的山门之上,嘉山禅寺因此得以与镇江金山的?江天禅寺?齐名。

人们?烧香去金山,先要到嘉山?,而由于?嘉?与家同音,使众信徒与香客倍感亲切, 也寓意了龙庆禅寺是江南一大佛寺。嘉山禅寺在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文人雅士,诗词墨客,都喜爱到龙庆禅寺探幽访胜,寻奇怀古,感受那特有的庄严肃穆的佛教文化氛围,以求得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甚至在庙中就写出许多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光绪版的《丹阳县志〃艺文》上,记有明清的两首律诗。一首是明代进士诗人眭石的诗文,我为大家朗诵一下吧:

嘉山龙母祠

云石淋漓古洞阴,澄潭寒色照空庭。 楼台晓雾含光紫,草树斜风带雨腥。 山绕延陵烟漠漠,江浮建业浪溪溪。 松门樵笛归何暮,万壑长松起梵音。 另一首清代诗人王煦的诗文: 重游嘉山寺

九曲河流湾复湾,夕阳明处是禅关。 墙头翠露千竿竹,门外青围四面山。

初寂梵音僧入定,共商诗句客忘还。 招提重到浑疑梦,啜茗聊偷半日闲。

游客朋友们,在明朝正德年间,访仙桥地区的严庄附近,富甲江南的孙统和他的儿子御史孙方,中书孙育,耗巨资建造了大型私人园林七峰山房。中书孙育的好友解元唐伯虎,才子祝允明,名文人段石庵、郑虚舟等人,常常到七峰山房来相聚小住,他们在此吟诗作画,畅谈天下,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石壁峰文化胜迹!嘉山禅寺和七峰山房,仅只有一河之隔,这批不羁的风流雅客也多次到嘉山禅寺来探幽寻古,吟诗作画,他们的雅事至今在当地还传为佳话。

清末民初时,龙庆禅寺内四大禅院依旧,尚存房屋49间,1991年龙庆禅寺被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丹阳市政府着手重建。如今的龙庆禅寺是在原址上重建的。龙庆禅寺依山傍水,占地40余亩,现为曹洞宗法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方丈茗山老和尚生前亲临龙庆禅寺,传焦山曹洞宗法卷于礼相法师,礼相为曹洞宗第四十九世,赐法名为法性。如今,这里佛徒香客云集,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庙会,全国各地及邻近武进、金坛、扬中等地香客云集,盛时数以万人计。近些年,龙庆禅寺在丹阳市政协委员、方丈礼相法师和丹阳市政府的努力下,已建成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堂、地藏殿、三圣殿、观音殿、客堂、祖堂、法堂等建筑。其他

一些大型景观正在规划、设计、建设中。

朋友们,龙庆禅寺寺前有一数亩地大小的龙池,池上有亭,传说龙池是白龙的化身;龙池内有一古井,上窄下阔,地下最阔处有半亩大小;井水水质优良,甘冽,用此井水沏茶,色、香、味俱全,此泉水在大旱季节也从没干涸过。周围百姓视此泉水为神泉,乾隆皇帝曾在此用井水泡茶,此水具有八大优点,即清、冷、香、柔、甘、净,不噎人、可预防疾病。待会儿游览结束自由活动时,朋友们可品尝此甘美的泉水,可以使您祛病延年,长命百岁。我们首先进入大门,看到的是山门殿,让我们虔诚地在山门殿前许个愿吧。传说在山门殿心诚许愿的话可是有求必应哦!

朋友们,当你跨进寺院的天王殿,迎面是一尊笑容可掬的胖大金佛,光头大耳,坦胸凸肚,席地而坐,咧嘴而笑,他就是契此菩萨。俗称大肚弥勒佛。他并非印度传入的佛,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佛,相传唐末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一带有个挺有名气的云水僧,自称契此。他常背一只布袋,见到地上有粮食就捡起来放入布袋中,并经常施舍穷苦老百姓,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身体矮胖,肚子特大,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因此名噪一时。不几年,人们都认识他了,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默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识。说完圆寂了,契此死后轰动了佛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