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马原中美港发终极整理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宏观马原中美港发终极整理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d0f763561252d380eb6e47

②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黑格尔》) 4、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简述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范围,一物便会转化为其他物。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一直持续,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钟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内部均有肯定及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否定因素促进事物灭亡。根据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的联系和扬弃的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需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过程

6、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需要在不同部分找答案,从不同方面回答,考小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有力的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7、什么是认识?简述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定义。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8、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价值评价的定义各是什么?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 绝对真理指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相对真理指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 价值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揭示了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阐述了外部客观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求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9、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4)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及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它起源于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辨证关系的具体表现: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其根源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3)、社会意识的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有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4)、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是通过指导人的实践实现的。 (5)、社会意识的能动性要求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14.简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5.简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