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史料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长征史料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220948c84868762caaed55b

阅读提示:曾思玉,1911年3月出生于江西信丰。1927年2月参加革命,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及东渡黄河。

前不久,笔者在位于大连市的解放军210医院看见,病房雪白的墙上,挂着一幅“曾思玉将军足迹略图”。95岁的曾思玉一生的足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长征精神,就是一种奋斗精神,一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长征精神永远不死!”应笔者要求,老人欣然题字:“长征精神 丰碑永存”。(见左图)

紧急关头向徐向前

送交毛主席亲笔信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确定了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张国焘表面上同意,但实际上却想南下。

9月,中央和张国焘之争,到了明朗化地步。此时,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当机立断,单独北进。行军1天多后,由毛泽东写一封亲笔信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讲明事实真相。

送交这封十万火急的信给徐向前,就是曾思玉奉命完成的。奉命执行任务时,曾思玉担任红一方面军二师司令部通信主任。当时陈光师长神情严肃地说:“交给你一个极其重要、十万火急的任务。这是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要尽快送给徐向前总指挥。”

曾思玉立即带领一个步兵营和一部电台,冒着细雨急行军。一路上,曾思玉脑子里出现许多问号:“送一封信配备一个营兵力,还要带上电台,这一任务非同寻常。”那时候,二师一共只有两部电台。

大约在下午4时许,曾思玉见到了徐总指挥,立即将毛主席的亲笔信呈了上去。接过徐向前签名的收条后,曾思玉立即顺原路返回追赶部队。第二天上午回到师部,他将收条当面交给陈光师长、肖华政委。

当时的曾思玉并不知道信的内容。如今,曾思玉说:“如果完不成任务,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为过雪山勘察路线

总结翻越雪山指南

1935年6月,红军即将攀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有《翻越夹金山初步方案和注意事项》:1.选择一个晴天无风的日子过山八九点钟出发并在黄昏前翻过去;2.所有的骡马都换上新掌,鞋上提前打好草绳,最好准备一根木棍;3.带上辣椒、生姜;4.每人一件能遮住头顶的行李,比如锅什么的;5.后面的人踩着前人的脚印上山。

在长征途中,曾思玉总结了一份经过集体研究,刻印下发到部队的《翻越雪山指南》。历史资料中所列注意事项就出自《指南》。

由于曾思玉担任师司令部通信主任,所以他的任务是勘察一条翻过雪山的路线。曾思玉借来一本宝兴县志,找到一些曾经翻越过雪山的马帮,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他的讲话打动了一些小伙子,他们争着给红军当向导,传授了很多爬雪山的技巧。

根据县志的记载和实地调查、走访,曾思玉归纳出了翻越雪山的5条建议,总结出了《翻越雪山指南》。

出其不意突破腊子口

回忆起长征途中经历过的大小战斗,曾思玉最难忘的是突破天险腊子口。

1936年9月16日,红一军团二师的前卫部队红四团抵达天险腊子口。这里两侧山崖像被一把巨斧劈开似的,汹涌的腊子河从峭壁下奔腾而过,在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敌鲁大昌部3个团的兵力扼守在这里。

曾思玉奉命在腊子河下游拐弯处组织指挥用骡马运送突击队过河。几次试涉,未能成功。在返回师指挥所的途中,子弹不断在他们头上飞过。

在师前线指挥部,陈光正向毛泽东及军团首长汇报攻击腊子口的作战计划。毛泽东回答:“赞成这出其不意的奇袭战术。”随后,曾思玉指挥工兵连,担任砍树架独木桥的任务。他们很快就架起了可以过人的简易独木桥。

天将破晓,迂回到敌后进攻的突击队在腊子河对岸升起了信号弹,总攻开始了。经过激烈的血战,红军终于突破了天险腊子口。

意外发现“陕北有红军”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省岷县哈达铺(今属宕昌县)。

中央红军进入哈达铺前夕,红一军团二师直属侦察连奉命侦察敌情,曾思玉参与组织和指挥了这次行动。

当时,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连长梁兴初化装为中校,曾思玉和连指导员曹德连化装为少校,几名机关人员和副连长刘云标化装为少校副官,于下午进入哈达铺。正巧,敌鲁大昌部下一少校副官带领一支只有几十匹骡马组成的运输队刚刚住进了哈达铺一骡马店,运输队驮了服装、弹药以及白面,还有几捆报纸。

随后,敌少校答应了“中校”去运输队住地看一看的要求。在骡马店,“中校”梁兴初一脸严肃地对那位少校副官说:“骡马运输队的东西全部交给我们接收,不打收条!”少校听后茫然不知所措。“中校”说:“你不用害怕,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就这样,少校和他的运输队乖乖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清理物品时,一条登载着陕北红军消息的报纸引起了曾思玉、梁兴初、曹德连等人的注意。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亲自将报纸上交,报纸很快就送到了毛主席手中。

9月22日,党中央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报告,最后他说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通过国民党的报纸,知道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中央决定下一步到陕北去落脚。

侯永锋文 杨靖岫摄

邓小平披露红军胜利的“真正优势”

时间:2006年09月13日13:08 我来说两句(23)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领导,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红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他们在遵义会议确立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扫清北上抗日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最终走向胜利。

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浴血突围,昼夜兼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用双脚在绵亘数万里的土地上与敌人的飞机汽车进行竞赛,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两年多时间里与强大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敌人重兵始终打不倒、压不垮他们。面对残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和极端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红军上下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爬雪山、过草地,尝百草、嚼菜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从“死亡地带”走了出来。

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方针,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红军官兵从大局出发,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定的信念使广大红军战士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能够自觉抵制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坚定的信念使红军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最终实现三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林彪发迹的漂亮一仗:用一个连打败一个师

时间:2006年09月13日11:33 我来说两句(39)

【来源:搜狐军事】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3页

1928年春,朱、陈起义军趁军阀混战时机,在湖南进行了著名的“湘南起义”,震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