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e7181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ed

12.【解析】 (1)纳米布沙漠沙的来源应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有一部分沙来自本地岩石风化;有一部分沙来自外地,并通过河流、海流、风搬运过来。(2)根据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因素,结合纳米布沙漠与撒哈拉沙漠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进行分析。(3)经济地位可以分行业论述,如农(渔)业、工(矿)业、旅游业、商业等。

【答案】 (1)海岸地区岩石被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河床干涸后裸露的泥沙;被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受海浪搬运、堆积作用重新在海岸堆积;周围土地沙化后被风力搬运、堆积至沙漠地区。(4分)

(2)纳米布沙漠沿岸有寒流(本格拉寒流)经过,多海雾,海雾中水汽较多,能被当地部分生物直接吸收,或夜晚形成露珠,被生物吸收;气温低,蒸发量小。(4分)

(3)纳米布沙漠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沙漠地区有重要的商路穿过,商贸地位重要;沙丘下有丰富的金刚石等矿产资源;沙漠地区自然风光独特,可发展旅游业,经济效益较高。(4分)

13.【解析】 (1)气候的变化、地势的变化、水文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湖淀的面积。(2)主要考虑白洋淀对气候、水文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积极影响。(3)从生态来看,主要从合理利用、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质等角度分析。从经济角度主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能够持续为经济发展服务。从社会效益角度看,应当加强法规宣传,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加强执法管理,确保违法必究等。

【答案】 (1)气候向暖干转变,区域内降水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减少;(4分)山前冲积扇范围扩大,地势有所增高;(2分)入淀河流挟带的泥沙增多。(2分)

(2)大面积的水体能调节气候,滞洪并补给地下水,改善水循环;(3分)为多种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维护生物多样性;(3分)能一定程度上抵御旱涝灾害。(2分)

(3)①生态:合理分配流域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严格管理入淀水体,杜绝污水入淀;开展湖泊治理,提高湖泊水质(枯水期进行生态补水,加强上游区域的育林护林)等。(6分) ②经济: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等);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工业污水治理;控制大量耗水产业规模等。(6分)

③社会:加强立法,确保有法可依;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加强执法管理,确保违法必究等。(6分)

1.C 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错误;贵州省牧业并不发达,故D错误;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加剧当地石漠化。

2.A 高原山地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开垦,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而经济果木林、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较小;撂荒地是指放弃耕种的土地,由于减少了人类的影响,其土壤侵蚀量小。

3.B 高原峡谷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故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13 / 15

4.C 甲湖泊所在流域内,入湖水资源被截留作为耕地灌溉用水,故甲湖面积不断缩小。湖水盐度会不断升高,鱼类生存困难,甚至绝迹。湖泊面积缩小,意味着蒸发面积减小,蒸发总量不会增大。湖泊水量减小会导致湖泊自净能力下降。

5.A 甲湖泊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引河水灌溉,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A对;甲湖泊为咸水湖,不存在围湖造田,B错;修建水库并不能增加入湖的总体水量,C错;种植芦苇与防止湖泊萎缩无关,D错。

6.B 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贫瘠,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刺槐生长速度快,易繁殖且其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7.A 读表可知,选择封山育林种植方式的地区,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及氮含量都很高,所以封山育林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

8.C 由上题分析可知,表中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为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增加,导致下渗量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增强抗旱能力。

9.B 海南岛西部古残留沙地层零星分布,故古残留沙地层不是现代沙地主要沙源;当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再加上海南岛西部地势高差较大,故当地河流挟带泥沙动力较大;海南岛距我国南方石漠化严重地区较远,故我国南方地区石漠化对海南岛影响较小;当地近岸海水以上涌为主,带走泥沙量较小。

10.A 莺歌海沿岸横向沙丘西南坡比东北坡缓的主要原因是横向沙丘的西南坡靠近海岸,沙源相对充足。地势较高不利于沙粒堆积;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风力较小,不利于沙粒堆积;移动沙丘的形态受人为因素干扰很小。

11.C 为了治理该地区沙漠化,需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同时注意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措施包括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恢复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功能;在交通线两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经济果林;进行矿区覆土复耕等。

12.【解析】 (1)我国西北地区野骆驼种群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主要从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角度分析。(2)西北地区的环境对野骆驼身体特征的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西北地区多沙漠,脚掌下宽厚的肉垫,能让野骆驼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野骆驼细密柔软的绒毛,既可以保温,又可以防暑;西部地区多风沙,长睫毛的眼睛和自动开闭的鼻孔能使它更好地适应风沙环境。(3)缩减保护区面积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由材料“哈密范围内煤炭、铜、镍、铁等资源非常丰富,但已经属于无植被、无水系的荒漠戈壁区”可知,该区域已经不适宜野骆驼生存和栖息,再加上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缩减保护区面积有利于开发矿产资源和加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4)保护和改善罗布泊自然保护区野骆驼的生存环境的措施主要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

【答案】 (1)人类盗猎捕杀;道路和工矿建设破坏野骆驼的栖息地;旅游、探险活动对野骆驼的生存造成干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食肉动物对野骆驼生存造成威胁;气候变化,自然环境恶化,导致水源、食物减少。(6分)

14 / 15

(2)脚掌下宽厚的肉垫,能让野骆驼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细密柔软的绒毛,既可以保温,又可以防暑;长睫毛的眼睛和自动开闭的鼻孔能使它更好地适应风沙环境。(6分) (3)北部哈密实验区部分为无植被、无水系的荒漠戈壁,已不具备野骆驼栖息、繁衍的条件;同时考虑到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可以进行矿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减面积,还有利于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答对两点给4 分)

(4)恢复植被,增加水源,改善野骆驼生存(食物、饮水)条件;控制科考和旅游等活动,减少对野骆驼的干扰;严格控制道路建设和工矿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施生态移民。(答对两点给4分)

13.【解析】 第(1)问,甲湖东、西两岸沙丘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风力作用的差异,即西岸风力作用较东岸弱。第(2)问,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即可。第(3)问,应从降低风速和固沙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图示区域盛行西风和西北风,湖泊西岸受西部山地地形的阻挡,风力较弱,形成了规模较小的湖滩沙丘和沙丘链;盛行风经过开阔的湖面后,风力更强劲,致使湖泊东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沙山和沙丘堆积。(4分)

(2)受西部地形的阻挡,风力小,风沙天气少;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距甲湖近,局部小气候相对湿润;因三面环山,削弱了冬季冷空气的势力,气温相对较高。(8分)

(3)整治风口,降低风速;在风口建立风力发电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解决农牧民的燃料问题,以保护沙源地区的植被;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沙源地区的自然植被;采取工程措施固沙。(8分)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