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c55c19964bcf84b9d57b8f

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导 雎国余

一.宏观经济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家又面临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企业小胜靠技巧,中胜靠功底,大胜靠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家的魅力。

企业制胜除了有赖于企业家的正确判断和合理的经济行为,也必须有赖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正确把握和判断。

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六个: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居民收入平等状况、进出口贸易、环境保护。 1.29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双重转轨条件下的高增长,低通胀。

GDP平均年增长9.8%,而通胀率出现负增长、低增长。并且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轨过程中实现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

当前人们关注的两个经济热点问题: (1).关于当前经济增长是否过热问题。

总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运行基本上平稳、快速、健康,但在局部领域出现“过热”和生产能力过剩。政府宏观调控必须采取差别措施。

(2).人民币是否会升值,从而调高人民币汇率问题。

总的判断: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的压力,但并不存在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必须看到,人民币存在贬值的可能性。

2.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变。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从二亿八千万下降到二千万左右,恩格尔系数从60%以上降到40%。

3.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就。入世是重要标志。

4.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国有经济比重在下降,民 营经济比重上升,作用加大。

5.上层建筑领域方方面面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深刻变化。

但是,随着渐进式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现出来,成为21世纪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挑战。这些问题是: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真正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体

现它的主导地位问题。 ①.国企改革的29年进程。 ②.对三年脱困的评价。 ③.对“债转股”的认识。

④.国企从竞争领域退出、改制和股权重组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

农民的收入问题,即“三农”问题。

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经济,农业则是一个土地、劳动力资源密集,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在中国尤其突出)。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附加值,从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收入,是长期面临的困扰。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追求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在中国劳动力供给极其丰富且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是尖锐矛盾。考虑到计划经济留下的沉重冗员包袱,政府和事业单位重迭的机构和庞大的吃财政饭的职工队伍包袱,以及农村的将近二个亿“隐性失业”,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事实。如何正确认识这个现象是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本态度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不可惊慌失措,又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不同群体的收入状况。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如何认识个人财富。如何理解公民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西部大开发问题的认识。东部经济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经济崛起问题。 (5).腐败问题。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6).社会治安问题。对社会治安问题的经济学、法学思考。

(7).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诚信问题。对有关精神文明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8).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解决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中国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健康发展路径的思考。 (9).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①.WTO的基本规则。 ②.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③.中国对WTO所作的承诺。 ④.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10).中国经济政策调整。

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与成熟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进行交易成为不可避免的经济进程。与此相适应,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中国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也就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在为中国金融产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而感到振奋的同时,不能不清醒的看到,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在内还处在幼稚阶段。无论从前沿金融理论的把握,资本经营的经验积累,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创新,金融市场的宏观驾驭和微观有效管理,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如台湾、香港)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为中国金融市场管理质量低下,证券市场风云诡谲感到沮丧或困惑的原因所在。中国金融市场与管理进入成熟和理性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中国金融市场发育的主要障碍和问题表现在:

1.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所在制结构单一,国有金融机构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造成信贷资本质量低下、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资本运动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虑到金融市场处于市场经济的神经中枢地位,又鉴于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缺乏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目标仍然是追求金融的多元化。

2.市场尚未成为资本要素配置的基础手段。银行企业化,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浮动,资本进出自由或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或处于小心谨慎试点阶段,或处于表面形式阶段,这种情形的存在完全可能理解,但决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理想境界。

3.保证金融市场成熟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制度、法规和监管建设与营造,尚处在不自觉、不完善状态,远没有进入自由境界,从而桎梏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顺利发

展,并成为滋生金融市场新的消极因素,加大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绿色通道。 4.间接融资市场规模巨大,直接融资市场规模较小,且渠道狭窄,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本要素的瓶颈。

5.金融产品供应商的道德缺失,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心理素质脆弱和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以及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失灵、约束软化、经验缺乏,甚至束手无策和不作为,是影响金融市场正常发育的凶顽,短期内尚无根治的希望。 6.中国入世,承诺放开金融市场,五年保护期已成为历史。中国金融企业如何应对资本实力雄厚,经营十分老到,能够赢得起,亦能够输得起的国际跨国金融公司的挑战成为我们今天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与狼共舞”时能否始终得心应手、稳操胜券,是对我们智慧、胆识和魄力的考验。

还可以列举许多其他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当然不能成为旧体制复归的口实。知难而上,知难而进,从来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和中国人民的性格。

(供参考)

参考书目: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

雎国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群众出版社) 《思想的灵光——在北大听讲座》 (2001年) 《北大论剑》 (2001年)

“企业目标与国企改革” (2004年) “关于当前经济增长中的‘泡沫’问题”

(2004年,新华文摘)

《中国国有经济效益分析》(2004年底,中国经济出版社)